在教育“复盘”中成长

□ 刘国飞

字数:1378 2025-08-20 版名:成长
  今年期末考试,我第三次担任全区六年级语文阅卷组长,下午四时多,我们就结束了工作。“分工均衡,效率就是高!”几位老师低声感慨。我不由想起第一次阅卷时手忙脚乱的模样。那时我只知埋头苦干,如今每次工作后必做的复盘,竟让流程如此简洁。
  这让我对《论语》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两千多年前的智者早已点明:为人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是否诚信、学问是否温习,这三重自问,本质上就是最早的“成长复盘”。当我把这种古老智慧“嫁接”到现代教育工作中,发现其意义竟远超想象。
  古人把“修德”放在首位,于教师而言,便是守住教书育人的本心。去年深秋的一次家访中,家长握着我的手说:“孩子说您总记得他的小进步。”那一刻我忽然想到,日常复盘从教行为时,是否忽略了那些细微却温暖的瞬间?
  去年送教下乡的经历,至今仍是我复盘的“活教材”。在那节《纸船和风筝》课上,我精心设计的活动,却因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课堂容量过大而出现冷场。后来在教学反思里,我用红笔写下:预设是死的,课堂是活的。现在每天下课,我都会在备课本背面写“课堂三问”:哪个知识点讲解时卡壳了?哪个学生的提问让我灵光一闪?下次能不能给后排的孩子多些发言机会?这些碎片化的记录,竟成了我教育写作的原始素材。
  陶行知提出的“每日四问”,至今读来仍引人深思: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去年底我生病了,便在备忘录 里设了“健康闹钟”——再忙也要运动一番。现在看来,“每日四问”是在提醒我们:教育者首先得是个“完整的人”,才能培养出“完整的学生”。
  这个暑假我做了件“时髦”的事:用在线文档做下学期计划。语文教学分成书香浸润、提笔练字、朗读表达、坚持写作四部分,在专业成长一栏里列出《教育的情调》阅读计划和教研课题思路,还设置了“弹性调整区”。这学期以来,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颇感兴趣,便立刻把古诗词诵读、讲解实践活动提前排入了九月计划。同事笑我“把计划做出了动态感”,其实我只是想让每个目标都有落地的可能。
  上周三的备忘录里记着三件事:整理朗读大会名单、给小瑞找古诗词读本、准备期末学生家长会发言稿。这些琐碎的条目,曾让我在初当班主任时焦头烂额。最有意思的是“灵感速记”一栏,上次等红绿灯时想到用思维导图梳理《西游记》人物关系,就赶紧记录在备忘录里,后来这个设计让课堂效率提升不少。
  成为省级工作室成员那天,我在日记里写道:“招学员时怕被拒绝,硬着头皮发通知,结果仅3小时就凑齐了6个人。原来恐惧都是想象的,行动才是破解焦虑的钥匙……”这样的记录我已经坚持两年。现在拿出来翻看,就像在看一部自己主演的教育纪录片:有处理家校矛盾时的束手无策,有公开课获奖后的雀跃,更多的是平凡日子里的思考。这些文字碎片,竟悄悄堆砌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基石。
  清晨走进教室,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黑板上,我总会习惯性回想:昨天的语文课,哪个段落的讲解还能更生动?和家长沟通时,哪句话可以换种表达方式?这种近乎本能的自问,早已超越了曾子“三省”的范畴,变成了融入血脉的教学习惯。
  记得刚工作时,老校长送给我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教育是慢的艺术”。现在我终于明白,这种“慢”不是拖延,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复盘中,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就像窗外那棵老梧桐树,春发新芽时不会惊天动地,却在年复一年的生长里,把根扎进了土壤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