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为墨 绘桃李芬芳

——记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级中学教师许建涛

字数:1398 2025-08-20 版名:教育家精神万里行

  □刘岳利
  2000年7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级中学教师许建涛长途跋涉,踏进了一所山区学校。封闭的环境、简陋的校舍曾让他有过犹豫,但未能动摇他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同一批来的老师两三年后大多离开了,唯有他坚守了十年,成了这所学校的“老教师”。
  2003年9月开学初,家住深山的王同学在返校途中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导致左手臂多处骨折,头部受伤流血不止。路人紧急将其送医后,却联系不到家长,于是向学校求助。学校多方联系无果,许建涛见状,立刻借来一位老师的自行车,马不停蹄地赶路,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王同学家里。初秋九月,山洪过后的道路泥泞难行。许建涛不顾颠簸,任凭汗水浸透衣衫,硬是骑行十多公里,将受伤学生的家长从山沟里接了出来。面对许建涛那双因紧握车把而磨破渗血的手,家长感激涕零,紧紧相拥致谢。
  在教育教学方面,许建涛始终将课标的要求置于核心地位。他围绕课标制订准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他善于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归类研究,形成“微专题”。他不仅总结解题方法,还设计针对性强、具有拓展性的题目及时进行训练,确保达到预设的目标。通过潜心钻研,许建涛撰写了《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利用对称求最值》《图形折叠问题》《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等系列“微专题”教学资料。他将这些成果在学校教研会上分享后,有效启发和引领了更多教师深入思考与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年教师南老师曾因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向许建涛求助。许建涛随机深入南老师的课堂“把脉问诊,对症开方”。他从学情分析、教研方向、课标解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把控、作业设计、课后辅导、检测反馈、教学反思等方面,给予了南老师全方位的指导。在班级管理和课堂组织方面,许建涛推荐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等著作,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南老师的师傅,同时鼓励南老师勇于实践、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许建涛的悉心指导下,南老师很快就进入状态,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许建涛身先士卒,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和校本教研活动。他先后赴宝鸡市三区九县以及咸阳、榆林、汉中等地送教送培30余次,受训教师累计超过2000人次。他还先后指导了包括陈洁、周林茜、苏露以及兄弟学校教师在内的10多位青年数学教师。许建涛个人也因卓越贡献,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优秀教师”称号。
  许建涛秉持“善始善终、夯实过程”的八字课题研究原则。他组建了以本校省级教学能手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坚持“问题源于课堂,成果回归课堂”的研究路线——在日常课堂中积极记录、反馈生成的问题—备课组汇总归类教法、形成问题体系—确立课题—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资料—过程性量化检测—形成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发现新的问题。他强调:“课题是引子,归根结底是为课堂服务的。既然要做,就务必做实,追求‘有用’。”
  从山区到川塬,从川塬到城区,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许建涛一路追光,筑梦前行,肩上的担子日益沉重,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改质朴本色,不负育人担当。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那份师者的赤诚初心始终如一。这颗教育初心的种子,在他踏上讲台时便已深埋,历经二十多个春秋的孕育、萌发与成长,如今已然绽放,芬芳满园、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