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大”门道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听课手记
字数:1771
2025-08-17
版名:知行
□ 张春苗
2025年6月18日,我参加了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小学语文一组的评审工作,与其他4位评委老师“沉浸式”听了14节微型课。上午8节《天窗》,下午6节《宝葫芦的秘密》,每节课15分钟的教学展示、5分钟说课、5分钟答辩。这些充满朝气的课堂像一面镜子,既映出青年教师的光芒,也照见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老师们谈些实用的建议,共同研讨小学语文微型课怎么改进与提升。
“教—学—评”断了线可不行
有的老师在讲《天窗》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想象风雨场景”的环节,但说完要求就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既没说清楚怎么算“想象合理”,也没模拟学生可能的回答和反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实用模板。
第一步:明确评价标准
提前在教案里写下“想象合理”的具体要求,比如:1.能联系文中描写的声音、动作;2.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想象内容符合生活常识。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才能带着标准去合理想象,从而做到有章可循。
第二步:预设学生回答及反馈
若学生说:“我仿佛看到闪电把天空劈开,雷声像巨人在敲鼓。”教师便可以回应:“你抓住了闪电的动态和雷声的特点,用了比喻手法,想象既合理又生动,老师给你点赞。”
若学生偏离方向说“我想到了彩虹”,教师便可以说:“你的想象很独特,但我们这里聚焦的是风雨中的场景,再听听窗外的风声,想想还能看到什么?”
第三步:设计可视化评价
即使没有真实学生,教师也可以在PPT上展示“想象小达人评价表”,用星星、小红花等图标标注评价维度,让评委直观看到你的评价设计,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任务设计别“飘在云端”
有位老师在讲《宝葫芦的秘密》时,设计了“童话创作大赛”任务,但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具体怎么写、写什么却没说清楚。这里分享一个实用的方法。第一步:分析单元语文要素
《宝葫芦的秘密》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按顺序创编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那么任务设计必须紧扣“创编顺序”和“奇妙想象”来展开。
第二步:拆解任务为可操作的子活动
活动一:故事支架搭建。出示“愿望清单→得到宝葫芦→使用宝葫芦→结果如何”的思维导图模板,让学生填空式梳理故事框架。
活动二:细节添彩工坊。提供“魔法咒语”“神奇道具”“意外转折”三个锦囊,学生任选一个为故事增加奇妙元素。
活动三:故事诊疗室。展示一篇范例故事,让学生用“情节是否完整”“想象是否奇妙”两个标准进行评价,再修改自己的故事。
第三步:融入学法指导
在每个活动前,用“小贴士”的形式给出方法指导,比如创编故事小贴士,“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心情三个角度让故事更生动”。
避免“独角戏”
微型课没学生,但不代表教师要唱“独角戏”。这里教大家几个实用技巧。
技巧一:模拟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这样说:“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我看到第三组已经开始分享想法了,小李同学正在记录大家的观点。”同时配合手势指向不同方向,模拟学生讨论场景。
技巧二:展示学生成果
提前准备好学生作品,比如用PPT展示虚拟学生画的“宝葫芦功能图”,并模拟评价:“这位同学用箭头清晰标注了宝葫芦的神奇之处,非常有创意!”
别让阅读“困在一篇课文里”
讲《宝葫芦的秘密》时,很多教师只停留在课文内容里。这里分享几个马上能用的拓展方法。
方法一:课内对比阅读
出示张天翼另一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的片段,设计问题:“两篇故事里的神奇元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童话的创作规律。
方法二:读写联动设计
学完课文后,布置“续写挑战”:“如果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用上今天学到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同时提供“续写支架”,如“突然,宝葫芦说……”“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方法三:整本书推荐
在PPT最后一页展示《张天翼童话全集》封面,设计“阅读邀请函”:“想知道更多神奇故事吗?下周我们将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一起探索童话世界的奥秘。”
总之,14节课听下来,最深的感受是:微型课看似“缩水”,实则是对教师功底的“放大检验”。它要求我们把课标理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动作,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解决方案。就像厨师做菜,光有菜谱不行,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加调料、什么时候该翻面。希望老师们能把这些实用方法用起来,在今后的课堂上,既有清晰的目标导航,又有生动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真正学有所获。
2025年6月18日,我参加了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小学语文一组的评审工作,与其他4位评委老师“沉浸式”听了14节微型课。上午8节《天窗》,下午6节《宝葫芦的秘密》,每节课15分钟的教学展示、5分钟说课、5分钟答辩。这些充满朝气的课堂像一面镜子,既映出青年教师的光芒,也照见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老师们谈些实用的建议,共同研讨小学语文微型课怎么改进与提升。
“教—学—评”断了线可不行
有的老师在讲《天窗》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想象风雨场景”的环节,但说完要求就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既没说清楚怎么算“想象合理”,也没模拟学生可能的回答和反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实用模板。
第一步:明确评价标准
提前在教案里写下“想象合理”的具体要求,比如:1.能联系文中描写的声音、动作;2.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想象内容符合生活常识。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才能带着标准去合理想象,从而做到有章可循。
第二步:预设学生回答及反馈
若学生说:“我仿佛看到闪电把天空劈开,雷声像巨人在敲鼓。”教师便可以回应:“你抓住了闪电的动态和雷声的特点,用了比喻手法,想象既合理又生动,老师给你点赞。”
若学生偏离方向说“我想到了彩虹”,教师便可以说:“你的想象很独特,但我们这里聚焦的是风雨中的场景,再听听窗外的风声,想想还能看到什么?”
第三步:设计可视化评价
即使没有真实学生,教师也可以在PPT上展示“想象小达人评价表”,用星星、小红花等图标标注评价维度,让评委直观看到你的评价设计,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任务设计别“飘在云端”
有位老师在讲《宝葫芦的秘密》时,设计了“童话创作大赛”任务,但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具体怎么写、写什么却没说清楚。这里分享一个实用的方法。第一步:分析单元语文要素
《宝葫芦的秘密》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按顺序创编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那么任务设计必须紧扣“创编顺序”和“奇妙想象”来展开。
第二步:拆解任务为可操作的子活动
活动一:故事支架搭建。出示“愿望清单→得到宝葫芦→使用宝葫芦→结果如何”的思维导图模板,让学生填空式梳理故事框架。
活动二:细节添彩工坊。提供“魔法咒语”“神奇道具”“意外转折”三个锦囊,学生任选一个为故事增加奇妙元素。
活动三:故事诊疗室。展示一篇范例故事,让学生用“情节是否完整”“想象是否奇妙”两个标准进行评价,再修改自己的故事。
第三步:融入学法指导
在每个活动前,用“小贴士”的形式给出方法指导,比如创编故事小贴士,“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心情三个角度让故事更生动”。
避免“独角戏”
微型课没学生,但不代表教师要唱“独角戏”。这里教大家几个实用技巧。
技巧一:模拟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这样说:“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我看到第三组已经开始分享想法了,小李同学正在记录大家的观点。”同时配合手势指向不同方向,模拟学生讨论场景。
技巧二:展示学生成果
提前准备好学生作品,比如用PPT展示虚拟学生画的“宝葫芦功能图”,并模拟评价:“这位同学用箭头清晰标注了宝葫芦的神奇之处,非常有创意!”
别让阅读“困在一篇课文里”
讲《宝葫芦的秘密》时,很多教师只停留在课文内容里。这里分享几个马上能用的拓展方法。
方法一:课内对比阅读
出示张天翼另一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的片段,设计问题:“两篇故事里的神奇元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童话的创作规律。
方法二:读写联动设计
学完课文后,布置“续写挑战”:“如果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用上今天学到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同时提供“续写支架”,如“突然,宝葫芦说……”“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方法三:整本书推荐
在PPT最后一页展示《张天翼童话全集》封面,设计“阅读邀请函”:“想知道更多神奇故事吗?下周我们将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一起探索童话世界的奥秘。”
总之,14节课听下来,最深的感受是:微型课看似“缩水”,实则是对教师功底的“放大检验”。它要求我们把课标理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动作,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解决方案。就像厨师做菜,光有菜谱不行,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加调料、什么时候该翻面。希望老师们能把这些实用方法用起来,在今后的课堂上,既有清晰的目标导航,又有生动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真正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