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让课程更有活力

□周雅梅

字数:1731 2025-08-17 版名:知行
  美国教育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课程建设的“4R”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指出所有的课程是处于开放、互动和持续生成的社会实践。该理念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整体设计理念吻合。
  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语言体系,按照学科逻辑精选资源、构建内容框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统揽性。为提升课程学习的效度和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就需要通过转化、迁移、改造、对接、加工等方式,使符号化和现实性产生紧密碰撞,而学科实践就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课程来自现实世界,每门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所有课程学习应以实践意识为主导,突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经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过程,让静止的符号系统演变为动态化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价值感,从而被其深深吸引,主动追问、深入探索、动手操作、有效运用、多元表现、个性创造,从而在迭代发展、进阶提升过程中发挥课程育人的最大价值。
  语言类课程实践性
  在多场景运用中习得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之上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一种往返循环的内在性语言信息生成过程。以语文、英语课程为例,课堂教学与课外有机融通,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学用结合,形成必要的学习经验和扎实的学习技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进行内容重组,促进融通互促和关联对接,发挥教材多重育人功能。比如古代诗歌中的习俗文化与时令节日,敬老节的“登高望远”,元宵节的花灯表演,清明节的祭祖踏青,乞巧节的各种神话传说,中秋节相约赏月等。借助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丰富元素,将分散在不同教材中的古诗词内核予以聚拢,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和认知,与生活产生关联,充分感受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从节日美学艺术表达里汲取东方文化神韵和中式浪漫。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承办了一次面向全市直播的天汉好课堂“三个一”教研活动,几位英语教师结合佛坪县的地域文化,将教材内容置换为大熊猫、朱鹮、羚牛等。借助直观的动物形象,通过AI技术的虚拟再现功能,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等形象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学生与大熊猫等动物进行虚拟互动,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辨性课程实践
  在多维度对话中探究
  对于历史、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善于用热点问题、有争议的话题及真实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或者嵌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维探究、对话交流,不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长足发展,从一元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变。学生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接触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逐步提高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辨析,需要借助不同的史料进行论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单纯传授单一的历史结论,只会导致学生思维形成固化模式。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就要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对接,研学实践基地、农耕文化博物馆、科普场馆、警示教育基地等,都能成为思政课程实践的对话场域,促使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的空间,引领学生进入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深刻地感受观点凸显的深邃意义。
  理工类课程实践
  在多类型运用中创造
  对于科学、物理、生物等课程,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协同合作,设计与之相关的器材,将抽象原理转化为有效的学具。引导学生经历验证和猜想、优化与改善、试错与提升,将“死知识”变为“活知识”,将课本的内容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物件和能操作的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同时,进一步还原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打开学生的思维堵点,有效破解认知困惑,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
  以物理课为例,讲完浮力定律后,教师安排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用矿泉水瓶、橡胶管、注射器等,制作潜水艇模型。现场实操、展示、评比,看哪组潜水艇模型更有含金量。通过模型研发的过程,检验学生的设计及动手实践能力,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如何将抽象的原理改造并运用到生活中。化学课,安排学生购买相应的材料,根据各自的口味,自制不同类型的汽水。通过这些产品的制造过程,将课本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切实促进学生研发、创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