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无言情思悠远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字数:1805
2025-08-17
版名:教育理论
□覃传金
【情境导入】
播放《航拍中国·山东》中泰山部分的视频。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对泰山致以崇拜与进行赞颂。泰山越来越重,越来越高,变得拔地通天,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五岳之首”泰山的好奇。
【课堂环节】
环节一:读通读懂,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随机抽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夯实文言基础。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扫清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为深入文本、品味文本蕴含的情感打下基础。
环节二:细品精读,领会情韵
探究1:齐读课文第2段,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一些“特殊”之处。
特殊的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农历二十八)、戊申晦(农历二十九,教师补充说明当日即除夕)。
特殊的天气:风雪迷雾,顶风冒雪。
特殊的路线:自京城至泰安——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山——由南麓登,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特殊的同伴:泰安知府朱孝纯。
特殊的目的地:泰山。自秦始皇开始,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以封禅或祭祀。孔子也曾“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这是一场历尽艰辛的远程奔赴。不远千里,顶风冒雪,翻山越岭,不惧艰险,背后是作者的执着与坚韧。
探究2:一个阖家团圆不该出游的日子,一种风雪迷雾不适合出游的天气,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线,攀登一座风雪击面、冰滑险峻的高山。凡此种种,有何深意?姚鼐到底为何而来?
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补充文本资料:
( 1)仆昔弱冠岁,始窃乡曲名。(姚鼐二十岁乡试中举,名动乡里。)充赋(凑数,被官吏荐举给朝廷的谦辞)自南来,意气颇纵横……十年省阁(省阁,中枢机构,此指朝廷)内,回首竟何成(慨叹为官一事无成)……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摘自姚鼐《阜城作》,为《登泰山记》同期作品)
( 2)余驽怯(愚钝怯弱)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摘自姚鼐《晴雪楼记》,为《登泰山记》同期作品)
( 3)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摘自姚鼐《复张君书》)
姚鼐登临泰山并非一次普通意义上的游山玩水,他选择辞官南归,皆因官场种种人事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正如陶潜所言“曷不委心任去留”。姚鼐借游览山川风物放松身心,人生的郁结在大美无言的自然中得以消解。
设计意图:抓住特殊的地方入手,深入文本,结合背景资料,研究资料,探究作者的品格追求,由文及人,揭示文章悠远的情韵。
环节三:物我交互,情景交融
小组合作,赏析文中最喜欢的一处写景片段,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赏析:壮丽,苍茫。“负”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苍山以生命(化静为动)。“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描绘了雪光映天南的壮丽景色。画面宏大、苍茫。
示例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居”,停留,“若带然”,写出了云雾的灵动。晚日以绚丽的光芒勾勒出如画的山水城郭,而停留在山腰中的雾气,飘飘摇摇,仿佛一条飘带,柔美的云雾与山相互映衬,刚柔相济,宁静和谐,内蕴一种开阔澄明的心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姚鼐笔下的景物特点,关注作品中的写景技法,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
环节四:模仿写作,情思迁移
写作演练:选择一处触动心灵的风景,调动多种感官,渗透独特的情思,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写景段落。选择优秀的文段集中交流、互评共赏。
写作提示: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写出景物的变化,采用多种感官写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景物中要注入情感的灵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文段为例,模仿写作,让写作有样可循,让文章的情思迁移到课外。
【课堂小结】
《登泰山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简练雅洁,堪称写景散文的典范。文章言简义丰,从姚鼐别样的人生选择中,我们感知到他高洁的情操、幽远的情韵,一个积极向上、光明磊落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作业】
把写景段落拓展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修改完善,班级出一期自然抒怀专辑,作为成果留存。
【情境导入】
播放《航拍中国·山东》中泰山部分的视频。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对泰山致以崇拜与进行赞颂。泰山越来越重,越来越高,变得拔地通天,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五岳之首”泰山的好奇。
【课堂环节】
环节一:读通读懂,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随机抽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夯实文言基础。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扫清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为深入文本、品味文本蕴含的情感打下基础。
环节二:细品精读,领会情韵
探究1:齐读课文第2段,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一些“特殊”之处。
特殊的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农历二十八)、戊申晦(农历二十九,教师补充说明当日即除夕)。
特殊的天气:风雪迷雾,顶风冒雪。
特殊的路线:自京城至泰安——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山——由南麓登,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特殊的同伴:泰安知府朱孝纯。
特殊的目的地:泰山。自秦始皇开始,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以封禅或祭祀。孔子也曾“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这是一场历尽艰辛的远程奔赴。不远千里,顶风冒雪,翻山越岭,不惧艰险,背后是作者的执着与坚韧。
探究2:一个阖家团圆不该出游的日子,一种风雪迷雾不适合出游的天气,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线,攀登一座风雪击面、冰滑险峻的高山。凡此种种,有何深意?姚鼐到底为何而来?
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补充文本资料:
( 1)仆昔弱冠岁,始窃乡曲名。(姚鼐二十岁乡试中举,名动乡里。)充赋(凑数,被官吏荐举给朝廷的谦辞)自南来,意气颇纵横……十年省阁(省阁,中枢机构,此指朝廷)内,回首竟何成(慨叹为官一事无成)……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摘自姚鼐《阜城作》,为《登泰山记》同期作品)
( 2)余驽怯(愚钝怯弱)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摘自姚鼐《晴雪楼记》,为《登泰山记》同期作品)
( 3)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摘自姚鼐《复张君书》)
姚鼐登临泰山并非一次普通意义上的游山玩水,他选择辞官南归,皆因官场种种人事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正如陶潜所言“曷不委心任去留”。姚鼐借游览山川风物放松身心,人生的郁结在大美无言的自然中得以消解。
设计意图:抓住特殊的地方入手,深入文本,结合背景资料,研究资料,探究作者的品格追求,由文及人,揭示文章悠远的情韵。
环节三:物我交互,情景交融
小组合作,赏析文中最喜欢的一处写景片段,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赏析:壮丽,苍茫。“负”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苍山以生命(化静为动)。“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描绘了雪光映天南的壮丽景色。画面宏大、苍茫。
示例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居”,停留,“若带然”,写出了云雾的灵动。晚日以绚丽的光芒勾勒出如画的山水城郭,而停留在山腰中的雾气,飘飘摇摇,仿佛一条飘带,柔美的云雾与山相互映衬,刚柔相济,宁静和谐,内蕴一种开阔澄明的心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姚鼐笔下的景物特点,关注作品中的写景技法,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
环节四:模仿写作,情思迁移
写作演练:选择一处触动心灵的风景,调动多种感官,渗透独特的情思,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写景段落。选择优秀的文段集中交流、互评共赏。
写作提示: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写出景物的变化,采用多种感官写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景物中要注入情感的灵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文段为例,模仿写作,让写作有样可循,让文章的情思迁移到课外。
【课堂小结】
《登泰山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简练雅洁,堪称写景散文的典范。文章言简义丰,从姚鼐别样的人生选择中,我们感知到他高洁的情操、幽远的情韵,一个积极向上、光明磊落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作业】
把写景段落拓展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修改完善,班级出一期自然抒怀专辑,作为成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