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雅洁之美探别样情怀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字数:1589
2025-08-17
版名:教育理论
□刘曾珍
【情境导入】
展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创作的《泰山颂》开篇部分内容。
教师:这是季老对泰山发自肺腑的赞颂与推崇。中国的文人雅士,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泰山情结。今天,我们跟随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登临泰山,感受冬日泰山的独特风韵,探究姚鼐别样的泰山情怀。
设计意图:以季羡林先生的《泰山颂》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建构宏大的泰山观感,为学生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课堂环节】
环节一:荐一段旅程,识一座名山
请以同行者朱子颍的视角介绍姚鼐的这次登山之旅。要求叙议结合,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以内。
设计意图:转换视角介绍,既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又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梳理登山季节、路线、所见之景等基本信息。
环节二:寻一些细节,感别样情怀
1.展示《登泰山记》相关赏析文字,引导学生质疑探讨。
在《登泰山记》这篇游记中,作者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有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
——《〈登泰山记〉赏析》(《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教师:读姚鼐的《登泰山记》,我们发现几乎全篇在记游、写景。这篇文章有“情”吗?“情”体现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精读这篇文章,跟随作者的游踪,去找寻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品味一些情味隽永的文句,体会作者别样的泰山情怀。
2.小组合作,读赏结合,交流分享。
我从_______这部分文字中,读出了作者_______的情怀。
部分学习成果展示:
( 1)从第二段特意交代“来泰安的行程”中,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热切向往之情。作者接连用了五个动词“乘、历、穿、越、至”,形成了急促的节奏感与运动感,着力表达了乘风冒雪,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寒冬岁末赶到泰山的迫切心情。
( 2)从“登泰山的路线”中,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坚毅与笃定。“古时登山,循东谷入”,而作者却是由南麓,循着中谷登山,“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可以看出他没有走寻常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山路崎岖,冰冻溜滑,怎一个“险”字了得!登山过程千难万险,作者却毅然前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拘时俗、与众不同的姚鼐,不畏艰险,执着以往,笃定前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主动探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分享,探究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任务驱动贴近学生实际,情境创设真实,可操作性强,学生有话可说,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环节三:明一种选择,立一种追求
群文拓展,比较研读。将《登泰山记》与姚鼐同期创作的七言长诗《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题画诗《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进行比较研读,深入思考:同为抒写泰山情怀,姚鼐诗、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从这两首诗歌中可以读出姚鼐怎样的人生选择与生命态度?
小组合作,学生发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明观点。
明确:与《登泰山记》清峻雅洁的文风不同,姚鼐的诗歌显得奔放飘逸。姚鼐以诗言志,剖白心迹、自我勉励的意味十分强烈,雄迈奔放、积极进取之情喷薄欲出。我们能从姚鼐的诗歌中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动荡激烈,以及对人生深沉的思索与感悟。诗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显性的,而散文则是含蓄隐性的。散文落笔克制、内敛,情感隐匿在字里行间。诗文对读,一显一隐,恰是两者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建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场域,决定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比较研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真正读懂了姚鼐的人生选择。姚鼐是以登临泰山来建构自己的心志坐标,通过融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对独立自主人格的守护,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课堂小结】
教师:当我们用心读一篇文章时,一定可以读出文章的气象,体会作者精神的高度、生命的质感,与时空相隔的作者对话。“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让我们一起发扬攀登精神,砥砺进取之志,书写人生的壮美诗篇。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梁衡《泰山——人向天的倾诉》、袁爱国《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
2.搜集更多吟咏泰山的经典诗文,探讨不同文人寄寓泰山的不同情思。
【情境导入】
展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创作的《泰山颂》开篇部分内容。
教师:这是季老对泰山发自肺腑的赞颂与推崇。中国的文人雅士,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泰山情结。今天,我们跟随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登临泰山,感受冬日泰山的独特风韵,探究姚鼐别样的泰山情怀。
设计意图:以季羡林先生的《泰山颂》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建构宏大的泰山观感,为学生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课堂环节】
环节一:荐一段旅程,识一座名山
请以同行者朱子颍的视角介绍姚鼐的这次登山之旅。要求叙议结合,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以内。
设计意图:转换视角介绍,既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又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梳理登山季节、路线、所见之景等基本信息。
环节二:寻一些细节,感别样情怀
1.展示《登泰山记》相关赏析文字,引导学生质疑探讨。
在《登泰山记》这篇游记中,作者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有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
——《〈登泰山记〉赏析》(《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教师:读姚鼐的《登泰山记》,我们发现几乎全篇在记游、写景。这篇文章有“情”吗?“情”体现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精读这篇文章,跟随作者的游踪,去找寻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品味一些情味隽永的文句,体会作者别样的泰山情怀。
2.小组合作,读赏结合,交流分享。
我从_______这部分文字中,读出了作者_______的情怀。
部分学习成果展示:
( 1)从第二段特意交代“来泰安的行程”中,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热切向往之情。作者接连用了五个动词“乘、历、穿、越、至”,形成了急促的节奏感与运动感,着力表达了乘风冒雪,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寒冬岁末赶到泰山的迫切心情。
( 2)从“登泰山的路线”中,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坚毅与笃定。“古时登山,循东谷入”,而作者却是由南麓,循着中谷登山,“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可以看出他没有走寻常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山路崎岖,冰冻溜滑,怎一个“险”字了得!登山过程千难万险,作者却毅然前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拘时俗、与众不同的姚鼐,不畏艰险,执着以往,笃定前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主动探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分享,探究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任务驱动贴近学生实际,情境创设真实,可操作性强,学生有话可说,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环节三:明一种选择,立一种追求
群文拓展,比较研读。将《登泰山记》与姚鼐同期创作的七言长诗《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题画诗《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进行比较研读,深入思考:同为抒写泰山情怀,姚鼐诗、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从这两首诗歌中可以读出姚鼐怎样的人生选择与生命态度?
小组合作,学生发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明观点。
明确:与《登泰山记》清峻雅洁的文风不同,姚鼐的诗歌显得奔放飘逸。姚鼐以诗言志,剖白心迹、自我勉励的意味十分强烈,雄迈奔放、积极进取之情喷薄欲出。我们能从姚鼐的诗歌中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动荡激烈,以及对人生深沉的思索与感悟。诗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显性的,而散文则是含蓄隐性的。散文落笔克制、内敛,情感隐匿在字里行间。诗文对读,一显一隐,恰是两者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建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场域,决定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比较研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真正读懂了姚鼐的人生选择。姚鼐是以登临泰山来建构自己的心志坐标,通过融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对独立自主人格的守护,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课堂小结】
教师:当我们用心读一篇文章时,一定可以读出文章的气象,体会作者精神的高度、生命的质感,与时空相隔的作者对话。“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让我们一起发扬攀登精神,砥砺进取之志,书写人生的壮美诗篇。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梁衡《泰山——人向天的倾诉》、袁爱国《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
2.搜集更多吟咏泰山的经典诗文,探讨不同文人寄寓泰山的不同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