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育视域下高中古诗文“三维四环式”教学实践

□万 安

字数:2470 2025-08-17 版名:教育理论
  古诗文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言轻文”的倾向,学生往往陷入机械记忆文言知识的困境。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提出“三维四环式”唤醒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破解古诗文教学困境,实现文言知识习得与文化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
   一、“三维”唤醒的内涵
  唤醒教育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促进反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唤醒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1.认知唤醒:从文言知识到文化理解
  古诗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但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机械记忆层面,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唤醒教育强调在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精髓。例如,在《过秦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句式的特点,还要引导他们理解贾谊对秦朝兴亡的历史反思,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这种认知唤醒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文言知识体系,更能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2.情感唤醒:从文本解读到心灵共鸣
  古诗文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唤醒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还原历史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与古人建立情感连接。例如,在《项脊轩志》教学中,通过聚焦“儿寒乎?欲食乎?”这一细节,引导学生补白母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使其在细腻的描写中体会归有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唤醒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培养其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3.思维唤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古诗文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唤醒教育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现实问题思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例如,在《答司马谏议书》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改革面面观”辩论会,引导学生比较古今改革思想的异同,培养其辩证看待社会变革的能力。这种思维唤醒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四环式”教学路径实施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唤醒教育的实施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路径。基于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可以从唤醒教育的三个维度展开,形成“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深度生成—生活迁移”的教学路径。
  1.情境创设是唤醒教育的起点基础
  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迁移生活情境,可以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在《伶官传序》导入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背景;在《师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校园师生故事会”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将抽象的“师道”理念具象化。这种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任务驱动是唤醒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师需要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在《鸿门宴》教学中,可以设置“文言解码”基础任务,让学生自主解决“卮”“玦”等字词障碍;同时设计“项羽败因的多元阐释”等高阶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在《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配乐朗诵并撰写创作手记,实现艺术表达与文本解读的有机融合。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深度生成是唤醒教育的核心目标
  深度生成作为唤醒教育的核心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突破文本表层,实现思维品质与文化认知的双重升华。教师需通过对比阅读、细节共情等多元教学策略,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意义建构者”,在深度生成中进行古今思想的对话与碰撞。其中,多文本对比研读是促成深度生成的有效路径。如在《琵琶行》拓展教学中,教师引入《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引导学生从音乐描写的角度比较三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不同作者对音乐之美的独特表达,从而深化对古典诗歌艺术魅力的理解。细节共情法也能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如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聚焦“庭有枇杷树”等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补白情感场景,撰写《归有光家书》。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实现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同步提升。
  4.生活迁移是唤醒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教师要将古诗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在《答司马谏议书》教学中,可以开展“改革中的变与不变”主题辩论,组织“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主题演讲,或者让学生为本地文化景点撰写文言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打通文本与现实的关联,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需要提醒的是,这一实施路径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代入感,通过多种媒介还原历史语境;二是强调任务的层次性和挑战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关注生成的深度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一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实现唤醒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实践反思与注意事项
  1.文言基础不可偏废
  唤醒教育并非忽视文言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在扎实的文言基础上进行深化。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应先通过“文言解码”活动解决“卮”“玦”等字词障碍,再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古诗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唤醒教育的前提。
  2.避免过度现代化解读
  古诗文教学应立足历史语境,避免简单套用现代价值观。例如,对《屈原列传》的评价应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不宜过度现代化解读。唤醒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非简单地进行现代诠释。
  3.注重过程性评价
  建议建立古诗文学习档案袋,收录文言笔记、阅读感悟、创作作品等,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为其提供持续改进的方向。
  简而言之,“三维四环式”唤醒教育模式通过认知、情感、思维的协同唤醒,以及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深度生成、生活迁移四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了文言知识、文化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未来,我们需要在智能技术辅助、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