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阈下“剧·说”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

□钱利民

字数:3015 2025-08-17 版名:教育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剧·说”育人模式以戏剧为载体,借助戏剧创作、表演等环节,融入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教育要素,为“五育”融合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深入研究“剧·说”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对于丰富教育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育”融合与“剧·说”育人模式的内涵阐释
  “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整体。
  “剧·说”育人模式是指以戏剧为手段,通过剧本创作、角色演绎、舞台呈现等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戏剧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塑造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在戏剧活动中进行自我表达与探索。
  二、“五育”融合视阈下“剧·说”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剧本创作策略
  1.主题选择
  紧扣德育核心:围绕诚信、友善、爱国等主题,选取典型人物事迹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创作。
  融合学科知识:结合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内容,如将历史课本中的重大事件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智育目标。
  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以校园生活、家庭故事为原型创作剧本,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同时,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家务劳动、校园值日等场景。
  2.学生参与
  分层创作指导: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创作任务。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独立创作完整剧本;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故事框架或分场景创作任务,逐步提升创作能力。
  小组合作创作: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成员分工负责剧情构思、台词撰写、角色设计等环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跨学科联动创作: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剧本创作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互补,提升学生的知识融合应用能力。
  3.素材拓展
  经典作品改编:选取经典文学、影视作品进行改编,保留核心情节,融入现代价值观与教育元素,让学生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文化传承挖掘:聚焦地方特色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创作具有文化底蕴的剧本,如以非遗技艺传承为主题,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落实美育与德育目标。
  科技主题融入:结合当下科技发展热点,创作科幻题材剧本,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教学实施策略
  1.课堂融合教学
  语文课堂深化: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剧本创作与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剧本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情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赏析剧本结构与人物塑造。
  道德与法治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利用戏剧表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艺术学科融合:联合美术、音乐学科,开设舞台美术设计、配乐创作课程。通过绘制舞台背景、制作道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学生根据剧情创作选择合适的音乐,提升音乐鉴赏与创作水平。
  2.课外实践活动
  戏剧社团建设:成立校园戏剧社团,定期开展排练活动,邀请专业教师指导表演技巧、舞台走位等。在社团内设置编剧组、表演组、舞美组等,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不同岗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校园戏剧节:举办年度校园戏剧节,鼓励各班级、社团参与演出。设置不同奖项,如最佳剧本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区公益演出: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公益戏剧表演,传播正能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户外表演过程中,学生需克服场地、环境等因素影响,提升应变能力与身体素质,实现“五育”融合的校外延伸。
  3.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式学习引入:以戏剧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剧本创作到演出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学习项目管理、时间规划、资源整合等,培养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任务设计:布置多样化实践任务,如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观众喜好;设计宣传海报,提升视觉传达能力;组织票务销售,锻炼营销与沟通技巧,全面提升综合实践素养。
  成果展示与反思:每完成一个戏剧项目,即组织成果展示与反思活动。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困难,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改进与成长。
  (三)师资保障策略
  1.专业培训
  戏剧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戏剧理论培训课程,学习戏剧史、戏剧美学、表演理论等基础知识,提升教师戏剧专业素养,为指导学生创作与表演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技能培训:开展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实践技能培训,邀请戏剧专家进行工作坊式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现场演练等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跨学科融合培训:举办跨学科教育培训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与戏剧教育融合的方法与技巧,提升“五育”融合教学能力。
  2.团队协作
  建立协作机制:成立“剧·说”育人项目组,明确各学科教师职责与分工,确定定期会议制度,交流教学进展与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开展联合教研:组织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围绕戏剧教育主题,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课程资源。
  经验分享交流:搭建教师经验分享平台,通过教学案例分享、观摩课展示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剧·说”育人质量。
  (四)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1.多元化评价主体
  教师专业评价: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在剧本创作、表演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供针对性指导建议。
  学生自评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戏剧活动中的表现、收获与不足;组织学生互评,进行小组讨论、投票等,指出同伴的优点与改进方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意识。
  多方参与评价:邀请校外戏剧专家、家长、社区观众等参与评价,丰富评价视角。专家从专业艺术标准角度评价,家长从教育成效角度反馈,社区观众从社会影响方面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2.综合性评价指标
  德育评价是考查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展现的道德品质,智育评价是检测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体育评价是关注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身体协调性与体能表现,美育评价是衡量学生在剧本创作、舞台设计、表演风格等方面的审美创造力,劳动教育评价是评价学生在道具制作、场地布置、后勤服务等劳动中的参与度与表现。
  3.动态化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戏剧活动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剧本创作的构思过程、排练中的进步情况、团队合作的互动细节等,通过观察记录、视频拍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等方式,全面呈现学生发展轨迹。
  阶段性评价:在戏剧活动的不同阶段,如剧本创作完成、排练中期、演出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不足,促进持续发展。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潜力,不仅评价学生当前的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在戏剧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通过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五育”融合视阈下的“剧·说”育人模式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剧本创作、教学实施、师资保障、评价体系构建等的全面推进,能够充分发挥“剧·说”育人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该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五育”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开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