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

“未来科学家”计划的启示

□周 璐 杨 皓 麟文雯

字数:2886 2025-08-17 版名:理论
  以色列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拥有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储备,这与其系统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密不可分。以色列从1958年就开始从国家层面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1973年在其教育部设立“天才儿童司”(即现在的“英才与优秀学生教育局”),通过国家、地方和学校等多层次协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灵活且富有成效的拔尖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未来科学家”计划是对广大优秀中学生最有吸引力的项目。该计划由英才与优秀学生教育局(以下简称“英才教育局”)统筹负责,由以色列7所高校的专门机构执行,旨在通过早期发现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未来科学家”计划为切入点,通过探讨该计划的核心特色和支撑举措,分析以色列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供我国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参考。
  “未来科学家”计划的
  选拔和培养特色
  1.选拔方式:综合性多轮次选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选拔一共分五个阶段,持续半年左右。前两个阶段是全国性的统一选拔,后三个阶段由大学组织考核。第一阶段是网上填写基本资料并提交学校成绩单,在校成绩前5%的学生被认定为“杰出”学生,前1%的学生被认定为“英才”学生。第二阶段是全国统一组织的“未来科学家”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言语思维、定量思维和图形推理三部分,全部为单选题。第三至第五阶段由大学组织考核,分别是提交个人陈述和教师推荐信,参加大学组织的笔试、面试和夏令营。
  2.培养模式:加速模式与丰富模式的综合应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加速模式和丰富模式两种。加速模式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往往指提早入学或提前修读高年级科目、中学时修读大学课程等。丰富模式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拓展性或挑战性的补充课程,让学生参与探索性活动从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而不过分在知识内容上求快、求深。
  以色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采用分化培养的方式,在不同项目中分别应用加速模式和丰富模式。“奥德赛”项目采用加速模式。该项目的培养目标是“旨在接触和挖掘年轻的科学和技术人才,并培养一个独特的科学和技术导向群体,能够在未来承担领导和社会角色”,八至十二年级学生提前学习大学课程,这些大学课程通过精心设计和编制后与中学课程衔接紧密,更适合中学生的认知习惯。
  “阿尔法”项目和“点子”项目采用丰富模式,不追求超前学习大学知识,而是通过两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和技能。“阿尔法”项目具有“重过程、轻结果”的特征。虽然项目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用来发表论文、参加比赛,但并不会将其与升学挂钩。
  3.培养周期:两年至四年的长周期培养。以色列“未来科学家”计划为智力突出的中学生提供长周期的稳定培养。“奥德赛”项目培养周期为四年,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一个超长的大学预科,学习成果可以折算成大学学分。设置相对固定的课程,学期中的课程时间为每周一和周三的下午和晚上,暑期课程持续三周。“阿尔法”项目的培养周期为两年,时间安排灵活,导师拥有较高自主权。第一年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点子”项目的培养周期也是两年,学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阅读、写作并参与人文社科类研究。两年的培养周期结束后,参加“阿尔法”项目和“点子”项目的学生都需要完成一份书面研究报告,提交给英才教育局,审核通过后获得相关学习证明及大学学分。
  “未来科学家”计划的
  支撑举措与当前挑战
  1.组织支撑:多个专门机构协同合作。以色列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依赖良好的组织基础,政府、高校、中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协同合作,确保了选拔和培养的高效率。在政府层面,英才教育局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部门专门负责全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从政策制定、实施到提供资金支持全盘负责,并整体组织和协调大学、中学、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协同工作。在学校层面,以色列的9所高校中有7所积极参与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并全部建立了专门机构为中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2.师资支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师资队伍。以色列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特殊师资队伍。首先,为公立中学从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师建立了特殊认证项目,教师需要完成240学时关于天才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特点、特殊教学方式等理论知识的培训,以获得“天才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其次,以色列教育部还对大学导师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培训。
  3.后续发展支撑: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衔接。以色列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走得更远。首先,“未来科学家”计划的学习成果都可以折算成大学学分,先修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认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以相较同龄人领先一步,尽早开始对专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和计划已经和大学导师、实验室同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感兴趣的学科领域也已经有初步了解,进入大学后能够快速适应身份的转变。其次,高等教育阶段还设置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中学阶段的“未来科学家”计划形成有效衔接,确保学生能够持续获得个性化培养。
  4.当前挑战:优质生源不足,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人才后劲不足。以色列拥有悠久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选拔与培养传统,但其培养成效近年来也饱受争议。首先,近年来以色列的基础教育质量下降,不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稳定持续的优质生源。其次,多项本土追踪研究显示,只有计算机相关工程领域的成才率较高,基础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社科等领域成才率较低。
   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
  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启示

  1.优化机构设置。政府层面,建立专门机构统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高校层面,设置类似青年教育中心的机构,专门调配资源支持优秀中学生的发展。用好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设置中学生拓展、科研入门等在线课程,辐射全国的优秀中学生。
  2.优化早期培养模式。对科研志向明确、学术职业规划清晰的学生,提供类似“阿尔法”项目的长周期科研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对那些学有余力、志趣仍不明晰的学生,提供类似“奥德赛”项目的加速课程,帮助他们提前学习大学基础课程,更好地适应高中与大学的切换。这种分化培养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能够更高效地分配教育资源。
  3.优化评价模式。坚持“重过程、轻结果”的模式,鼓励各地的研究型大学建立科研实践平台,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但不强求中学生做出非常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不将学习成果与升学挂钩。对于意志品质、学习动机这些难以通过测试进行评价的非智力因素,院校和导师可以通过两年以上的长周期科研实践过程进行综合评估。
  4.有效实现贯通培养。将现行的“拔尖计划”“强基计划”上下贯通,向下与中学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向上与研究生阶段教育贯通,形成一个连贯的选拔、培养体系。同时,对于知识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进一步通过“一人一策”“本博贯通”等特色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规划个性化的培养路径。
  (据《中小学科学教育》2025年第3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