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值不值”
□薛坤
字数:1230
2025-08-13
版名:家暖书馨
“爸爸,我觉得愚公太笨了!”
周末的午后,我正坐在沙发上陪女儿读《愚公移山》,她突然把书一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用这种充满质疑的眼神看我,像只炸毛的小猫。
“为什么?”我愣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从小到大,我学过的《愚公移山》都表达了“持之以恒”的道理,连语文老师都夸这篇课文“ 教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可此刻,女儿的问题像颗小石子,“咚”地砸进我心里:“搬到山那边去,不就不用天天挖石头了吗?”
我一时语塞。女儿在草稿纸上边画边说:“你看,这座山这么高,挖十年、二十年,得挖多少石头?要是搬家,找个平坦的地方,搭间小房子,种点菜,多舒服!”她的语气里带着孩子特有的理直气壮,倒把我这个“过来人”问得不知所措。
“你以前教我背这篇课文时,说愚公很厉害。”女儿仰起头,睫毛颤动着,“可我现在觉得,他明明可以选更简单的办法……”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一直以来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太公式化了。为了教导女儿“坚持就是胜利”,我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复杂性——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真的不知道搬家更省事吗?
那天晚上,我翻出《列子·汤问》,又查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几篇学术论文,这才发现:愚公所在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是被两座大山阻断交通的“死胡同”。古代运送粮食、药材全靠人挑,翻山越岭的艰辛远超现代人的想象。愚公提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是基于对家族延续的信心。结尾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看似是“神助”,实则暗含古人对“集体意志”的敬畏:当一个人的坚持唤醒了千万人的信念,终会迎来奇迹。
我摊开资料,指着地图对女儿说:“你看,现在从愚公的村子到山外,开车半小时就到了。但古代没有柏油路,没有汽车,连地图都没有,他们只能靠脚走。”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女儿若有所思。
“因为他们相信,‘路’不仅是脚下的地,更是心里的劲。”我翻开书,指着最后一段文字说:“你看,‘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连山神都怕他们的坚持,这说明什么?说明‘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能克服困难的力量。”
女儿没说话,低头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下画了个小老头,旁边写着“加油挖!”,后面还跟着许多小人儿。
我笑着问:“你觉得愚公为什么要加油挖?”
“为了……以后的人不用再翻山越岭!”她仰起脸,眼睛里闪着光,“就像我们班种了向日葵,我每天浇水、拔草,虽然很辛苦,但开花了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大家都很高兴,我的劳动就是值得的!”
那一刻,我懂了这场争论的意义。它不是一场关于对错的争辩,而是两代人借着经典文本,重新理解“坚持”的过程——坚持不是盲目执着,而是在认清现实的艰难后,依然选择用行动创造可能。真正的智慧,是既有“移山”的坚韧,也有“搬家”的变通;既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也有“柳暗花明”的灵活。
我忽然明白,亲子共读的意义从来不是“教孩子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在文字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那些关于勇气、选择、成长的答案,会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对话里生根发芽。
周末的午后,我正坐在沙发上陪女儿读《愚公移山》,她突然把书一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用这种充满质疑的眼神看我,像只炸毛的小猫。
“为什么?”我愣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从小到大,我学过的《愚公移山》都表达了“持之以恒”的道理,连语文老师都夸这篇课文“ 教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可此刻,女儿的问题像颗小石子,“咚”地砸进我心里:“搬到山那边去,不就不用天天挖石头了吗?”
我一时语塞。女儿在草稿纸上边画边说:“你看,这座山这么高,挖十年、二十年,得挖多少石头?要是搬家,找个平坦的地方,搭间小房子,种点菜,多舒服!”她的语气里带着孩子特有的理直气壮,倒把我这个“过来人”问得不知所措。
“你以前教我背这篇课文时,说愚公很厉害。”女儿仰起头,睫毛颤动着,“可我现在觉得,他明明可以选更简单的办法……”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一直以来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太公式化了。为了教导女儿“坚持就是胜利”,我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复杂性——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真的不知道搬家更省事吗?
那天晚上,我翻出《列子·汤问》,又查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几篇学术论文,这才发现:愚公所在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是被两座大山阻断交通的“死胡同”。古代运送粮食、药材全靠人挑,翻山越岭的艰辛远超现代人的想象。愚公提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是基于对家族延续的信心。结尾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看似是“神助”,实则暗含古人对“集体意志”的敬畏:当一个人的坚持唤醒了千万人的信念,终会迎来奇迹。
我摊开资料,指着地图对女儿说:“你看,现在从愚公的村子到山外,开车半小时就到了。但古代没有柏油路,没有汽车,连地图都没有,他们只能靠脚走。”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女儿若有所思。
“因为他们相信,‘路’不仅是脚下的地,更是心里的劲。”我翻开书,指着最后一段文字说:“你看,‘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连山神都怕他们的坚持,这说明什么?说明‘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能克服困难的力量。”
女儿没说话,低头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下画了个小老头,旁边写着“加油挖!”,后面还跟着许多小人儿。
我笑着问:“你觉得愚公为什么要加油挖?”
“为了……以后的人不用再翻山越岭!”她仰起脸,眼睛里闪着光,“就像我们班种了向日葵,我每天浇水、拔草,虽然很辛苦,但开花了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大家都很高兴,我的劳动就是值得的!”
那一刻,我懂了这场争论的意义。它不是一场关于对错的争辩,而是两代人借着经典文本,重新理解“坚持”的过程——坚持不是盲目执着,而是在认清现实的艰难后,依然选择用行动创造可能。真正的智慧,是既有“移山”的坚韧,也有“搬家”的变通;既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也有“柳暗花明”的灵活。
我忽然明白,亲子共读的意义从来不是“教孩子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在文字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那些关于勇气、选择、成长的答案,会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对话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