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她“勇敢”她教我“天真”

□程小敏

字数:1301 2025-08-13 版名:家暖书馨
  晚风把窗帘吹成鼓胀的白帆,台灯在墙上投下我和女儿依偎的影子。我翻着《不怕黑的小狮子》,指尖划过第17页——黄毛小狮子缩在树洞里,身后的森林漆黑如墨。茶几上摊着我的教案,“勇敢”二字被红线圈出来,这是明天班会的主题。
  “妈妈,它为什么发抖呀?”五岁的女儿用肉乎乎的手指戳着插画,小辫子上的粉色蝴蝶结蹭过我的手背。
  我翻开下一页,按在画面里小狮子颤抖的尾巴上,说:“因为它要穿过黑森林找妈妈呀。森林里有猫头鹰,有绊脚的树根,可它还是要走——这就是勇敢。”
  作为小学老师,我对“勇敢”太熟悉了。课堂上我总说:“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是勇敢;回答问题时不怕错,是勇敢。”我把勇敢塑成方方正正的模板,想让女儿早点懂得:勇敢就是把害怕藏起来。
  女儿突然仰起脸问:“妈妈,小狮子为什么不跟月亮姐姐打招呼呢?”
  我突然注意到插画里的细节:树顶悬着半轮黄月亮,像块被啃过的月饼。成年人总盯着“克服”,却看不见孩子眼里的“结伴”。
  “月亮要睡觉啦。”我拿起红笔,在“勇敢”二字上又画了一圈。
  那天半夜,女儿哭着跑过来,惊恐地说:“妈妈,衣柜上的影子在做鬼脸!”我轻轻抱了抱她,说:“小狮子敢走进黑森林,宝贝也要做个小勇士呀。”她死死攥着我的衣角哀求道:“妈妈,我们给影子唱首歌好不好?就像你给我唱《摇篮曲》那样。”
  我以为女儿会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要我陪她睡觉,或者直接睡在我的房间里。没想到她克服恐惧的方法是给影子唱歌。
  我习惯把“勇敢”缝成坚硬的铠甲,却没想过孩子会递来柔软的棉花——不是通过抗拒和逃避来克服恐惧,而是带着喜欢的东西与恐惧和解。
  我们坐在衣柜前,女儿小声哼起《小星星》。衣柜上是窗外树枝晃动的影子,此刻像是在跟着我们的节拍跳舞。
  “影子是来听歌的,不是来吓我的。”女儿已经不再恐惧。
  我忽然想起读绘本时跳过的细节:小狮子吹飞蒲公英、学猫头鹰叫、边走边给妈妈编花环——这些我认为“无用”的片段,原来是小狮子克服恐惧的方法。
  第二天傍晚,女儿给我看她的画。“小狮子不是独自走的,”她指着画说,“它带着萤火虫,就像我带着兔子布偶。”
  我想起上周班会,小雨哭着说不敢上台讲故事,我蹲下来劝她,“要像小狮子一样勇敢”。现在我才懂,那时的我多像昨晚硬要女儿回房间的自己——只教她硬撑,没教她怎样克服恐惧。
  我们重读绘本,这次换女儿当老师。
  “妈妈你看,小狮子过独木桥时数‘一二一’,”她指着桥下面的小鱼说,“它怕踩疼它们,勇敢是‘轻轻的’。”
  “还有这里,”她翻到最后一页,小狮子把花环放在洞口,“它怕吵醒妈妈,勇敢是‘悄悄的’。”
  听了女儿的话,我明白,我教的“勇敢”带着惯性:是“不能哭”的要求,是“要坚强”的规劝。而女儿教的“天真”是另一种智慧——不是无视“害怕”,而是给“害怕”找个温柔的伴儿;不是独自硬撑,而是相信“带着喜欢的东西,就敢继续往前走”。
  周末整理书架,我在绘本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是女儿歪歪扭扭的字:“勇敢=小狮子+萤火虫+妈妈的歌。”
  阳光把纸条照得透亮,我拿起红笔改教案——与其讲“摔倒了别流泪”,不如说“摔倒了可以抱着布偶哭一会儿,再站起来”。
  原来勇敢不是教会的,是从“天真”里慢慢长出来的。我何其有幸,能在女儿的眼睛里,重新读一遍这样的“天真”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