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国情怀在亲子时光里生根发芽
□吴奇霖
字数:1363
2025-08-13
版名:家暖书馨
一天午后,我从书柜里翻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经典绘本”。女儿正趴在凉席上摆弄积木,我晃了晃书脊说:“想不想听听小英雄的故事?”她立刻扔下积木扑过来,小脚丫在席子上蹭出细碎的声响,薄荷糖的清凉气息从她口中漫过来。
当我翻开《小兵张嘎》时,女儿的手指立刻戳向漫画里歪戴草帽的男孩。“妈妈你看,他的裤脚卷得像春卷!”她咯咯地笑着,模仿嘎子龇牙咧嘴的模样。忽然,她指着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嘎子说:“这不就是上次乐乐被旺财追着跑的样子吗?”我顺势搂住她的肩膀,讲起抗战时期孩子们的英勇事迹。她安静下来,小手轻轻抚过书上嘎子圆圆的眼睛说:“妈妈,他不怕吗?”“就像你怕黑却还是敢自己去关灯一样,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害怕时还敢继续往前走。”话音刚落,她突然跳起来去阳台上摘了片绿萝叶,说要给嘎子当“隐身草”,看着叶片在书页上投下的碎影,我知道有颗种子正在女儿心里悄悄发芽。
当我读《小萝卜头》时,窗外的蝉鸣声好似小了许多。女儿趴在我腿上,手指反复摩挲着插画里小萝卜头被冻得通红的指尖。“他为什么不用铅笔呢?”她仰起的脸上沾着几根头发,我取来她的铅笔盒,自动铅笔在阳光下闪耀出金属光泽。“那时候生活很艰苦,许多孩子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用铅笔写字了。”她忽然把荧光笔塞进我手里,说:“妈妈,我们画个铅笔送给他吧。”我们在空白处画了五颜六色的铅笔,她盯着自己的橡皮看了很久,低声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橡皮了。”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自己整理了书包,连作业本的边角都捋得整整齐齐。睡前,女儿突然说:“妈妈,明天我们去图书馆吧,我想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故事书。”
葡萄架下的阅读时光总是带着清甜。当我读《草原上的小姐妹》时,女儿会提前搬来两个藤椅,还不忘给我的杯子续满蜂蜜水。当我读到玉荣睫毛上结满冰碴子时,她突然从冰箱里拿了块冰贴在脸上说:“妈妈你看,是不是这样?”冰凉的小手蹭过我的脸颊,我握住她的手说:“她们不是不怕冷,是更怕羊群丢了呀。”她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指着葡萄叶间漏下的光斑说:“你看那些光,像不像给她们取暖的小太阳?”那天晚上,她在日记本上画了两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要像她们一样负责任。”
渐渐地,这套书成了我们家的“互动密码”。早餐时聊嘎子的机智,散步时模仿小萝卜头写字的模样,连给流浪猫放猫粮时,女儿都会说:“这是小标兵该做的事。”有天暴雨突至,她非要冒雨把书从阳台拿进来,抱着湿漉漉的书急得快哭了:“小英雄们会感冒的!”我和她一起用纸巾吸干水渍,看着她认真地在每幅插画旁贴上小红花剪纸。我忽然明白,阅读从来不是单向输入,那些在亲子互动中滋长的情愫,早已让家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
现在女儿的床头总摆着三样东西:绘本、小红花剪纸本,还有我们共同记录的“小标兵日记”。昨天她在日记里画了幅画:四个小英雄站在阳光下,旁边是正在浇花的她,还有给流浪猫添粮的我。画的下方写着:“妈妈说,爱国就是好好生活。”晚风从纱窗溜进来,吹得书页沙沙作响,我忽然想起最初拿起这本书时的期待——或许比起刻意的“教育”,那些沉浸在亲子共读里的温暖瞬间,那些在故事里共同体会的喜怒哀乐,才是培育家国情怀最温柔的土壤。当女儿举着作业本跑来大声说“妈妈你看!我得了小红花!”时,当她踮着脚帮邻居奶奶取报纸时,我总能看见那些藏在故事里的种子,正在她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当我翻开《小兵张嘎》时,女儿的手指立刻戳向漫画里歪戴草帽的男孩。“妈妈你看,他的裤脚卷得像春卷!”她咯咯地笑着,模仿嘎子龇牙咧嘴的模样。忽然,她指着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嘎子说:“这不就是上次乐乐被旺财追着跑的样子吗?”我顺势搂住她的肩膀,讲起抗战时期孩子们的英勇事迹。她安静下来,小手轻轻抚过书上嘎子圆圆的眼睛说:“妈妈,他不怕吗?”“就像你怕黑却还是敢自己去关灯一样,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害怕时还敢继续往前走。”话音刚落,她突然跳起来去阳台上摘了片绿萝叶,说要给嘎子当“隐身草”,看着叶片在书页上投下的碎影,我知道有颗种子正在女儿心里悄悄发芽。
当我读《小萝卜头》时,窗外的蝉鸣声好似小了许多。女儿趴在我腿上,手指反复摩挲着插画里小萝卜头被冻得通红的指尖。“他为什么不用铅笔呢?”她仰起的脸上沾着几根头发,我取来她的铅笔盒,自动铅笔在阳光下闪耀出金属光泽。“那时候生活很艰苦,许多孩子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用铅笔写字了。”她忽然把荧光笔塞进我手里,说:“妈妈,我们画个铅笔送给他吧。”我们在空白处画了五颜六色的铅笔,她盯着自己的橡皮看了很久,低声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橡皮了。”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自己整理了书包,连作业本的边角都捋得整整齐齐。睡前,女儿突然说:“妈妈,明天我们去图书馆吧,我想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故事书。”
葡萄架下的阅读时光总是带着清甜。当我读《草原上的小姐妹》时,女儿会提前搬来两个藤椅,还不忘给我的杯子续满蜂蜜水。当我读到玉荣睫毛上结满冰碴子时,她突然从冰箱里拿了块冰贴在脸上说:“妈妈你看,是不是这样?”冰凉的小手蹭过我的脸颊,我握住她的手说:“她们不是不怕冷,是更怕羊群丢了呀。”她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指着葡萄叶间漏下的光斑说:“你看那些光,像不像给她们取暖的小太阳?”那天晚上,她在日记本上画了两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要像她们一样负责任。”
渐渐地,这套书成了我们家的“互动密码”。早餐时聊嘎子的机智,散步时模仿小萝卜头写字的模样,连给流浪猫放猫粮时,女儿都会说:“这是小标兵该做的事。”有天暴雨突至,她非要冒雨把书从阳台拿进来,抱着湿漉漉的书急得快哭了:“小英雄们会感冒的!”我和她一起用纸巾吸干水渍,看着她认真地在每幅插画旁贴上小红花剪纸。我忽然明白,阅读从来不是单向输入,那些在亲子互动中滋长的情愫,早已让家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
现在女儿的床头总摆着三样东西:绘本、小红花剪纸本,还有我们共同记录的“小标兵日记”。昨天她在日记里画了幅画:四个小英雄站在阳光下,旁边是正在浇花的她,还有给流浪猫添粮的我。画的下方写着:“妈妈说,爱国就是好好生活。”晚风从纱窗溜进来,吹得书页沙沙作响,我忽然想起最初拿起这本书时的期待——或许比起刻意的“教育”,那些沉浸在亲子共读里的温暖瞬间,那些在故事里共同体会的喜怒哀乐,才是培育家国情怀最温柔的土壤。当女儿举着作业本跑来大声说“妈妈你看!我得了小红花!”时,当她踮着脚帮邻居奶奶取报纸时,我总能看见那些藏在故事里的种子,正在她心里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