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烽烟 眼底山河
□邢剑良
字数:1496
2025-08-13
版名:共阅山河
晨光漫过狼牙山的嶙峋山脊,我想起小学课本里那张泛黄的插图。五道身影如五柄利剑直插入青灰色的山岩,身后是滚滚硝烟,身前是万丈悬崖。那时我用铅笔在纸上反复描摹着他们的轮廓,却不知二十年后,自己会站在同样的峭壁前,看云影在先辈们曾踏足的岩石上缓缓流淌。
记忆中,当老师读到“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时,窗外的白杨正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望着玻璃窗上自己模糊的影子,我忽然觉得课本里的文字正顺着阳光爬进心里。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个名字像五颗钉子,被钉在我的记忆深处。想象中的狼牙山应该是青黑色的,岩石有着锋利的棱角,就像插图里画的那样,连风都锐利得仿佛能割破人的衣衫。
当我真正踏上狼牙山的石阶时,发现山风的确是带着力量的。七月的暑气被层层叠叠的松柏过滤成清冽的凉意,石阶旁的野花正开得热烈,紫的、黄的、白的,沿着陡峭的山势一路铺陈,像给刚毅的山岩系上了柔软的绸带。脚下的青石台阶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光滑温润,野草从石缝中倔强地探出头,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仿佛一颗颗耀眼的碎钻。同行的老人说,这些花年年都开,开在当年五壮士隐蔽过的石缝里,也开在他们曾倚靠过的树干旁。
峰回路转,便至棋盘陀。眼前的景象突然与记忆重叠。课本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描述在此刻具象化了:左侧是刀削般的绝壁,裸露着青灰色的岩石肌理,枯松倒挂,根系在岩壁上盘虬如卧龙;右侧的山谷深不见底,云雾在谷底翻涌,让人不敢久视。当年五壮士就是在这里与敌人周旋,枪声曾刺破山间寂静,如今只剩风声穿过松林的呜咽,好像在复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观景台旁的石碑上刻着五壮士的事迹,字迹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我伸手触摸那凹凸不平的刻痕,指尖传来岩石的微凉,忽然想起课本里“砸毁枪支,毅然跳崖”的场景。那时我觉得“毅然”是个很轻的词,轻得能被铅笔写在纸上,此刻站在同样的悬崖边,才懂得这个词足有千钧重。风从谷底呼啸而上,带着草木的清香,也带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忍不住俯身,仿佛能听见八十多年前声声震天撼地的呐喊。远处的群峰连绵起伏,如巨龙盘踞,阳光洒在山顶的烽火台上,勾勒出古朴的轮廓,那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印记。
山腰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五壮士用过的步枪,枪管上的锈迹像凝固的血迹。玻璃展柜里的军用水壶还留着凹痕,让人想起他们在山间跋涉的日夜。墙上的照片里,五壮士的笑容朴拙而坚定,与课本插图里的身影渐渐重合。讲解员说,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后来还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原来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山间的松柏,在岁月里常青。在馆外的空地上,几株海棠开得正艳,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在为先烈献上最深切的思念。
下山时恰逢日落,余晖给狼牙山的群峰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棋盘陀,那五道身影仿佛仍立在山巅,与晚霞融为一体。我忽然明白,儿时在课本里读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那些文字里的山河,早已在我心里埋下种子,如今亲临此地,才让纸上的山河有了温度,让眼底的烽烟有了重量。
暮色渐浓,山脚下的村庄亮起灯火。路边的孩童举着风车奔跑,笑声清脆。他们或许还没读过《狼牙山五壮士》,这片被英雄守护过的土地,正以最温柔的方式,将故事讲给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听。风穿过松林,送来远处的蝉鸣,像在说:山河无恙,如你所愿。
行至半山,一道飞瀑从崖壁间奔涌而下,水花撞击岩石,碎成千万颗珍珠,又汇成依山蜿蜒的潺潺溪流。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圆润的鹅卵石,偶尔有小鱼游过,搅碎水面的倒影。崖壁上有苍劲的刻字,那是后人缅怀先烈的题词。抬头望去,几株千年古松斜倚在岩缝中,枝干如虬龙般伸展,松针在风中轻颤,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记忆中,当老师读到“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时,窗外的白杨正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望着玻璃窗上自己模糊的影子,我忽然觉得课本里的文字正顺着阳光爬进心里。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个名字像五颗钉子,被钉在我的记忆深处。想象中的狼牙山应该是青黑色的,岩石有着锋利的棱角,就像插图里画的那样,连风都锐利得仿佛能割破人的衣衫。
当我真正踏上狼牙山的石阶时,发现山风的确是带着力量的。七月的暑气被层层叠叠的松柏过滤成清冽的凉意,石阶旁的野花正开得热烈,紫的、黄的、白的,沿着陡峭的山势一路铺陈,像给刚毅的山岩系上了柔软的绸带。脚下的青石台阶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光滑温润,野草从石缝中倔强地探出头,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仿佛一颗颗耀眼的碎钻。同行的老人说,这些花年年都开,开在当年五壮士隐蔽过的石缝里,也开在他们曾倚靠过的树干旁。
峰回路转,便至棋盘陀。眼前的景象突然与记忆重叠。课本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描述在此刻具象化了:左侧是刀削般的绝壁,裸露着青灰色的岩石肌理,枯松倒挂,根系在岩壁上盘虬如卧龙;右侧的山谷深不见底,云雾在谷底翻涌,让人不敢久视。当年五壮士就是在这里与敌人周旋,枪声曾刺破山间寂静,如今只剩风声穿过松林的呜咽,好像在复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观景台旁的石碑上刻着五壮士的事迹,字迹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我伸手触摸那凹凸不平的刻痕,指尖传来岩石的微凉,忽然想起课本里“砸毁枪支,毅然跳崖”的场景。那时我觉得“毅然”是个很轻的词,轻得能被铅笔写在纸上,此刻站在同样的悬崖边,才懂得这个词足有千钧重。风从谷底呼啸而上,带着草木的清香,也带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忍不住俯身,仿佛能听见八十多年前声声震天撼地的呐喊。远处的群峰连绵起伏,如巨龙盘踞,阳光洒在山顶的烽火台上,勾勒出古朴的轮廓,那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印记。
山腰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五壮士用过的步枪,枪管上的锈迹像凝固的血迹。玻璃展柜里的军用水壶还留着凹痕,让人想起他们在山间跋涉的日夜。墙上的照片里,五壮士的笑容朴拙而坚定,与课本插图里的身影渐渐重合。讲解员说,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后来还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原来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山间的松柏,在岁月里常青。在馆外的空地上,几株海棠开得正艳,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在为先烈献上最深切的思念。
下山时恰逢日落,余晖给狼牙山的群峰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棋盘陀,那五道身影仿佛仍立在山巅,与晚霞融为一体。我忽然明白,儿时在课本里读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那些文字里的山河,早已在我心里埋下种子,如今亲临此地,才让纸上的山河有了温度,让眼底的烽烟有了重量。
暮色渐浓,山脚下的村庄亮起灯火。路边的孩童举着风车奔跑,笑声清脆。他们或许还没读过《狼牙山五壮士》,这片被英雄守护过的土地,正以最温柔的方式,将故事讲给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听。风穿过松林,送来远处的蝉鸣,像在说:山河无恙,如你所愿。
行至半山,一道飞瀑从崖壁间奔涌而下,水花撞击岩石,碎成千万颗珍珠,又汇成依山蜿蜒的潺潺溪流。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圆润的鹅卵石,偶尔有小鱼游过,搅碎水面的倒影。崖壁上有苍劲的刻字,那是后人缅怀先烈的题词。抬头望去,几株千年古松斜倚在岩缝中,枝干如虬龙般伸展,松针在风中轻颤,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