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枫笺琵琶亭

□战莹莹

字数:1012 2025-08-13 版名:共阅山河
  
  去年深秋,我与友人携手于九江之滨共访琵琶亭。此亭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流传千古,课本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象早已深入我心。而今亲临,见游人如织,亭阁焕然,恍若时空交错。书中所载是凝于纸上的秋枫荻花,眼前所见是熙熙攘攘的人间行客。
  远远就看到匾额上“琵琶亭”三个醒目的大字。走近,就见汉白玉的白居易雕像矗立于亭前。这位诗人衣袂飘飘,眺望远方,一手捋须作沉思状,一手执卷在侧,似在吟诗咏词。照壁上是《琵琶行》全文石刻,金箔镶字,煌煌六百余言,气势如虹。
  登临主亭,三层楼阁各藏玄机。一楼古琴横陈,檀木琵琶覆着锦缎,弦丝犹带着那深夜冰冷的露珠;二楼诗联遍布,墨香四溢,泛黄的宣纸上墨泪斑驳,似青衫上未干的痕迹;待到三楼,凭栏远眺,浩瀚江景尽收眼底。当年送别的凄风苦雨被孩童嬉闹与相机的快门声取代,昔年的偏僻之所而今成了盛世欢游之地。正印证这亭中的楹联——“又闻仙乐琵琶来从水上;无复黄芦苦竹换了人间”。亭外长江奔腾不息,仿佛自盛唐滚滚而来,裹挟着历史的兴废沧桑,最终汇入当代国泰民安、繁荣复兴之海。迎着这飒飒江风,我忽而彻悟:课本中的名篇赏析,不过是为学子们辟一扇天窗、开一方窄门、绘一纸寻根索骥的地图,而窗外自有那万里高天,门外自有那山川湖海。亲身跋涉至此,方能与先贤实现灵魂共鸣。
  最妙在负一楼。踏入幽室的一刹那,3D光影便泼洒于四壁:寒江骤见孤舟,一女子轻纱遮面,身着素衣,手抱琵琶,回首低眉间,纤纤玉指拨弄琴弦,那动人的音符如珠落玉盘般清脆,又似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畅。忽见江州司马泪洒青衫,泪光中映出的是盛世长安的层层朱阙金阶,须臾又在这琵琶声中飘然远去。
  青石板小径两侧栽了许多枫树,离开时,我拾走一片品相较好的枫叶作为纪念。没想到因保管不善,加之舟车劳顿,辗转多日,待回到故土时,枫叶已卷边干枯,残破不堪,全无当日那般风采。我为没能第一时间塑封保管而惋惜了好几日,而我的父亲为我的失落感到疑惑,认为只是片叶子而已,无需如此伤感。怎么会呢?就像那句“这不是普通的红豆,是王维诗里的红豆”一样,这也不是普通的枫叶,而是白居易诗里的枫叶啊!它就像我与白居易之间古今时空交汇的一把钥匙。有了它,我仿佛能从现代穿越回那年的浔阳江畔,置身当年那场游船夜宴。听琵琶曲,声声在耳;观贬谪客,涕泪涟涟。
  将那残破的叶片小心地夹在书中,我想,也许浔阳江畔的枫叶难舍故土,才会黯然神伤吧。不知当年乐天居士被贬谪于此,是否亦是这般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