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首渠到坎儿井

□和武杰

字数:1330 2025-08-13 版名:共阅山河
  那一年,我刚好有机会参加援疆工作。来到新疆吐鲁番后,我直奔慕名已久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重要内容,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用维吾尔语说就是“坎儿孜”。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这几个条件吐哈盆地都具备。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临晋(今陕西渭南大荔县)郡守庄熊罴(后因避东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庄”为“严”,又省去“罴”字)向汉武帝刘彻上书,恳请开渠引洛水灌田。临晋百姓愿意开挖河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今陕西渭南蒲城县东南)以东的土地。如渠道修成,便可灌溉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汉武帝采纳了庄熊罴的建议,公元前120年征发士卒万余人,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历时十余载,北洛河流域建成了自流灌溉工程,因施工时挖出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关中人都了解,要引洛水南下,必须穿越商颜山(今铁镰山),这是横贯关中腹地大荔县正北的一道土垣,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9公里。在汉代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初渠道穿山采用明挖的办法,由于商颜山高四十余丈,均被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最终采用暗渠。为了穿凿3500米的引水隧洞,劳动人民首创“井渠法”。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井渠施工法的技术要领是:“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庄熊罴率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工程,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为减少误差,在地下相向开挖,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与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
  隧洞施工中布设的竖井,极大突破了西汉以前隧洞施工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少,洞内通风、照明困难的桎梏。在渠线中途打竖井,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竖井既是施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一举三得。
  龙首渠施工过程中发明的“井渠法”无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隧洞施工方法的新创举。龙首渠的成功开凿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建成后因地质灾害、战乱等原因,西汉龙首渠未能持久地发挥效益,但在水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专家考证,随着汉王朝向西域扩张,大批军士到边疆屯田守边。魏晋时期,为逃避战乱,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屯垦,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耕作方法、冶炼技术传入西域,特别是牛耕、铁制农具、水利灌溉技术等。“井渠法”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渐渐传入新疆,发展成为更加复杂、先进的“坎儿井”。
  坎儿井水源是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有人说龙首渠就是坎儿井的前身,为坎儿井是中原地区首先发明并传入西域提供了有力佐证。再后来,随着丝绸之路上响起的漫漫驼铃声,“井渠法”逐步传播到中亚、中东及北非干旱地区。
  从龙首渠到坎儿井,“井渠法”的推广及使用,搭建了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