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书读活书用好书
□李艳玲
字数:1767
2025-08-13
版名:师阅知行

暑期图书馆的角落里,又多了许多年轻教师埋首书堆的身影。
校长定下的“暑期两本书”的规矩,让初登讲台的年轻人带着几分迷茫:“书海这么广阔,哪本书能让我开学不慌?”新教师的阅读,就像在陌生海域航行,选准灯塔、掌好船舵、敢闯风浪,书中的智慧才能在教室里开出花来。
选书:先“对症”再“寻宝”,别让书架成摆设
刚工作那年,我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心理学》等“网红书”堆了满桌,结果越读越慌——理论像飘在天上的云,课堂里的麻烦却像地上的草,长得比书里的道理快多了。
如今,我的选书经就八个字:“基础+实操,问人+过滤”。
理论书要选“骨架型”。当我读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时,突然懂了为什么逼学生背单词总是收效甚微——得像种地一样,先松土(激发兴趣),再施肥(分层教学)。
实操书要选“工具箱”。教英语那年,我对着《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抄了整整一本教案,“三分钟单词游戏”“情景对话卡”第二天就能在课堂上玩起来。
善用身边的“活书单”。组里老教师书架上藏着“宝藏”——张老师推荐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解决了我和学生吵架后的“冷战难题”。校图书馆订阅的教育类报纸上,全是一线老师踩过的坑、试过的招,比“网红书”实在多了。
前几天,有新教师来咨询:“李老师,我总跟风买‘爆款书’,读后发现没用怎么办?”我指了指自己的书柜:“就像买衣服,别人穿着好看的款,你得先看适不适合自己的‘身材’——如果课堂纪律差,就先找管理类书;要是作文教不会,就扎进《写作教学这样做》里。选书就像看病,得先知道自己‘哪儿疼’。”
读书:带着问题“钻”进去,拿着方法“跳”出来
新教师最缺时间,读书得有“功利心”——不是功利地应付任务,而是带着课堂里的“麻烦”去书中找钥匙。
我的读书法分两步:先用“思维导图拆痛点”,再用“便笺纸写行动令”。
工具类书用“问题导向法”。读《课堂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时,我把“学生走神怎么办”写在思维导图中心,从书里拆出三个分支:1.课前用“谜语导入”抓注意力;2.课中把40分钟拆成“5分钟小任务”;3.课后给专注的学生发“专注小星星”。第二天,我就在课堂上试了“5分钟小任务”,平时坐不住的小林居然全程没乱动。
理论类书用“案例转化法”。《教育的情调》中有句话是“教育者要学会‘停顿’”,我不太理解,就在旁边贴了张便利贴:“下次小欣哭的时候,别忙着哄,先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等她哭完再说。”后来试了一次。小欣哭完后,反而主动说:“老师,我不该在课堂上哭。”
去年带徒弟时,我发现她读书总抄大段理论,就给她看我的旧笔记——上面全是“2023.9.15:用《正面管教》的‘积极暂停’处理小伟打架,让他去‘冷静角’拼拼图,比吼他管用”这种“流水账”。“读书不是抄书,”我跟她说,“得让书里的字变成你明天能做的事。”
转化:在教室里“试错”,让智慧“生根”
我的转化心得有三个“不”:不照搬、不着急、不装懂。
理论要“本土化改造”。书上的“冷静角”对好动的男生不管用,我就改成“情绪跳格子”——用彩纸在地上贴出从红到绿的格子,红格子是“超级生气”,绿格子是“心平气和”。小伟又要挥拳时,我拉着他跳格子:“从红跳到黄,想想刚才为啥生气?”跳完两格,他喘着气说:“小林笑我字写得丑。”后来他自己发明了“跳格子咒语”:“红格子,停一停;绿格子,说事情。”
改变要“分步骤扎根”。中途接班的那个学期,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磨”情绪管理:第一周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让学生知道“生气是红色的”;第二周做“情绪彩虹墙”,用彩纸剪“怒怒兽”“忧忧兽”;第三周才玩“跳格子”。有次小欣为了橡皮哭,我没急着劝,而是指着彩虹墙问:“你的小怪兽是什么颜色?”她抽着鼻子说:“蓝色……”“那我们试试跳到绿色?”那天她跳完格子,自己擦干眼泪去写作业了。
教师要“敢露怯”。上周我被作业改错的学生气到,故意走到情绪墙前说:“哎呀,老师的红色小怪兽也出来了,得跳格子!”全班哄笑起来。在笑声里,我突然懂了教育不是端着架子讲道理,而是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打怪”。
年轻的老师们,暑期不是阅读的“任务期”,而是带着课堂困惑去寻宝的“探险季”。合上书走向教室时,别怕步子迈得笨拙——那些书里的智慧,终会变成你安抚学生的耐心、设计活动的灵感,变成讲台下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毕竟,最好的阅读,从来都是发生在书本合上之后,发生在你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