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经典长河 寻教育活水

□曾文娜

字数:1577 2025-08-13 版名:师阅知行

  当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AI赋能教育的浪潮层层涌来,当“左手课本、右手课件”的惯性操作与教育创新的时代呼唤不断碰撞,我常对着教案上晕开的茶渍发呆:难道真要被职业倦怠这只“拦路虎”挡住去路?向前是算法驱动的未知挑战,向后是十年如一日的熟稔教案,胸腔里那颗滚烫的教育初心却在不停叩问——若不改变,何以对得起讲台下那些追光的眼睛?
  某夜我重读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惊觉原来教育的“源头活水”,从来都藏在那些“穿越时空”的经典著作里。
  选读经典:
  让理论之光穿透现实迷雾
  教育经典浩如烟海,于我而言,选读的关键在于攥紧教育现场的“真问题”,让经典成为照见现实的铜镜、破解困惑的密钥。
  那次AI赋能语文教学的课堂观摩曾让我彻夜难眠:当李白的虚拟形象在屏幕上吟诵“床前明月光”时,技术与学科素养的结合点究竟在哪里?直到重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论述,我才忽然看见迷雾中的微光——教育不该是悬浮于云端的技术秀,而应扎根学生的生活土壤。指导学生制作“课间游戏二维码”时,我带着孩子们用镜头记录跳皮筋的花样步法,用文字拆解毽子起落的力学奥秘,再通过工具生成二维码分享。当看到孩子们围着展板扫描二维码,听着讲解游戏规则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时,我忽然懂得:AI赋能的本质,是让技术成为表达生活的纸笺。
  记得班里有个总在课本边角画“奥特曼”的男孩,过去我只看见涂鸦揉皱的纸页,却没看见他笔下线条里跃动的生命力。重读经典后,我试着让他在班会课上展开“奥特曼正义哲学”的漫谈,又引导他用四格漫画记录班级故事。“每个奥特曼的能量核心,都是守护他人的决心”,他的文字让我懂得: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的旅程。
   对话经典:
  在古今碰撞中读出教育新意
  重读经典绝非死记硬背的文字游戏,而是带着当下的教育困惑与先贤展开跨时空“对谈”。这需要批判的慧眼,更需要将理论揉进实践的创造力。
  在“二维码制作”项目中,我们设计了《秀出我的课间智慧》活动:孩子们既要动手搜集游戏素材、学习生成技术(做),又要在小组讨论中思辨“文明玩耍的边界”、用文字记录活动感悟(学)。在制作“跳房子安全指南”二维码时,平日沉默的女孩竟主动采访体育老师,画出不同场地的路线图,讲解时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抖,眼里却亮着光。当“做中学”与“学中做”如齿轮般咬合,知识便有了生长的根系,这正是经典理论在新技术时代的鲜活演绎。
  当家长群因孩子沉迷短视频炸开锅时,我重读“生活即教育”后找到了破局点。在母亲节前,我让孩子们回家询问自己的出生故事,再通过短视频了解生育知识。有个男孩,在拍摄母亲凌晨备菜的视频时,忽然把镜头转向她布满裂口的手,画面配上文字:“原来我人生的第一个二维码,是妈妈肚子上那道疤痕。”当从“信息消费者”变身为“生活记录者”,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媒体素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这恰恰是经典智慧在数字时代的温柔回响。
  化用经典:
  让智慧在教育现场生根发芽
  重读经典的终极意义,是让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成为脚下的路。五月的荔枝园挂满火红的果实,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启发,我们设计了“荔枝课程”:丈量果树的年轮,跟着果农学习古法保鲜术,和家长一起熬制荔枝蜜。语文课的观察写作、科学课的植物知识、劳动课的实践能力在一棵荔枝树的生长中自然交融,也让我看见经典智慧在本土教育中长出的新叶。
  在2022年那段特殊时期,教室成了孩子们的整个世界。但教育的触角不该被墙壁困住。春天,我让学生把家里的盆栽搬进教室,举办“春姑娘的花展”;夏日骤雨敲窗时,我们停掉课件趴在窗边,看雨丝在玻璃上画出的轨迹。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时刻,恰恰是“教育即生活”的最好诠释。
  重读经典的这一年,我不再纠结于技术浪潮下的慌乱,也不再困于职业倦怠的泥沼。因为我开始懂得,经典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标本,而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教育锦囊”,是能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