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中做永不倦怠的教育行者

□ 张家海

字数:1528 2025-08-13 版名:与书同行
  “老师,您的批语写得比范文还好!”学生小林举着作文本追到办公室时,我正翻开泛黄的《给教师的建议》,夹在里面的共读便签沙沙作响。这些年在书海里的跋涉,早已将我从机械重复的“教书匠”,淬炼为能与孩子心灵对话的“摆渡人”。
  在短视频充斥生活的当下,读书写作成了教师群体的“小众爱好”。办公室里键盘声代替了翻书声,午休时玩手机的低头族远多于捧书者。初入职场的我也曾如此,备课改作业忙得脚不沾地,睡前玩手机成了精神生活必备的调味品。直到在班里的一位学生作品中读到“窗外的梧桐叶像宫崎骏动画里的翅膀”,我才惊觉自己的文字早已在琐碎生活中变得干涩。
  2017年夏天,我正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发愁,看到QQ共读群里推荐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底蕴》一书,忽觉这恰似一剂良方。第一次领读时,我带着鄂西口音的普通话意外收获群友“泥土味的真诚”“读出了文字温度”的反馈。原来,读书不必字正腔圆,真诚的分享才最动人。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九点半,天南海北的教师准时“上线”分享课堂故事、朗读书中段落,思维的火花噼里啪啦地在屏幕上炸开。我将共读思考写成《眼里有孩子,心里就有机智》并发表在教育刊物上。当收到陌生老师“教育反思能这样写”“我也要开始记录课堂故事”的私信时,我忽然明白:读写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充电,还能成为点燃他人的星星火种。
  书读得多了,我渐渐发现它是对抗教育疲惫的良药。去年期末备考时,我带学生读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一位调皮的学生小声感叹“文字真的能让人心里暖起来”,而我感受到培根笔下“读书给人快乐、光彩与才干”的模样,正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受共读群启发,我在自己学校发起了“晨光读书会”活动。在紫藤长廊下,语文老师办起了“我与好书有个约”读书社团,数学老师读《数学教育哲学》琢磨概念讲解方法,班主任用《正面管教》优化班级管理。如今的校园里,科学老师带学生对照《昆虫记》观察蚯蚓,班主任的作文本下压着杂志,食堂阿姨都知道“灯塔之家”的旧沙发上总有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上次讲《背影》一课时,向老师提到“父爱藏在细节里”,平时调皮的男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爸给我补校服时,针脚像您读的《教育的情调》里写的那样笨拙。”原来,读过的书,早已悄无声息地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然而,推广读写的路并非坦途。当我向同事们分享读书写作的好处,倡导大家一起加入读写行列时,总会听到异样的声音。有的人满脸无奈地说:“每天备课批改作业,忙得团团转,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还有人质疑:“读写能对教学有什么帮助?不如花点时间研究教材,多做几套题来得实在。”甚至有人直接泼冷水:“现在教育形势这么紧张,大家都忙着抓成绩,你搞这些读写活动,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看你到时候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我也曾感到沮丧和困惑,但我明白,推广读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为了让老师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读写的好处,我开始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展示自己和学生的读写成果。我展示自己的“教育手账”,里面有课堂灵感速写和密密麻麻的读书批注;我分享学生因读写而使语言日益生动的作文,以及在学生杂志上发表的荣誉;我讲述课堂上因为读写而引发的精彩讨论、生动瞬间……慢慢地,一些老师开始动摇了,他们看到了读写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领悟到同样是提升分数,读书的老师与不读书的老师存在差异,于是开始尝试拿起书本,试着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写作。
  如今,我的案头总摆着《教育的情调》和未完成的读书笔记,读写于我已如呼吸般自然。那些书页间的智慧、笔尖下的思考,已经化作课堂的从容与师生心灵的碰撞。当教师的心灵被书香浸润,教育的真谛便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期待更多同行加入读写行列,让书香弥漫校园,让教育在读写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