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赋能 智启深度阅读

——AI时代师生阅读能力的进阶路径

字数:1231 2025-08-13 版名:AI时代的教师阅读
  □王媛媛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的交织中,阅读作为师生成长的核心引擎,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深耕”的转型。AI技术的兴起,既带来了碎片化阅读的挑战,也为突破浅层理解、实现深度阅读提供了全新可能。那么,如何让AI赋能师生的深度阅读,开启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值得探讨。
  阅读是师生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核心途径。对教师而言,持续阅读能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学科视野;对学生来说,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AI时代,师生阅读正面临挑战:教师因工作压力大,常依赖碎片化信息替代系统阅读;学生则受短视频影响,习惯快速浏览,难以沉浸式阅读文本。因此,师生的大部分阅读只是停留在“雁过留痕”的层面,缺乏系统性、流于浅表层。
  深度阅读是指带着思考和问题沉浸文本,通过分析、质疑、关联等方式理解内涵的阅读模式。它并非是简单的“读得久”,而是强调“读得透”。
  教师可以从精准筛选资源、深化文本分析、拓展跨领域关联三方面,让深度阅读成为专业成长的加速器。教师可通过AI工具快速定位学科研究所需的核心文献。例如,输入“项目式学习最新研究”,A I能自动筛选近5年高被引论文,并生成摘要对比,节省筛选时间。面对复杂理论,AI可拆解逻辑框架,辅助理解。A I能打破学科壁垒,丰富解读视角。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查阅“传统节日”备课资料时,若想深入介绍“端午节”,AI会自动关联多学科内容:语文中关于端午的古诗、数学中“包粽子时的形状与角度”、美术里的龙舟绘画技巧……甚至可以提供适合小学生的“端午习俗调查”小任务设计,使节日教育从单纯的习俗介绍,升级为融合多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更立体、多元。
  教师可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实时反馈阅读过程、模拟情境互动来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利用AI生成分层问题链。例如,在阅读《背影》时,AI可先提出基础问题“父亲做了哪些事”,再进阶到“为何反复描写‘背影’”,最后引导思考“当代亲情表达的变化”,逐步深化理解。通过AI阅读跟踪工具,教师能查看学生标注的疑点。若发现学生频繁标记“拟人句”,可针对性设计修辞分析任务。用AI角色扮演文本角色。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AI模拟孔子与学生对话,学生需结合文本说服“孔子”修改观点,在互动中深化对“学贵质疑”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将自己的阅读见解与AI聊天式互动,获得启发。
  教师在合理运用AI时,也要注意AI赋能的边界。一方面,避免过度依赖AI解读。AI分析可作参考,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判断。过度依赖A I标注工具会削弱自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应建议学生先独立批注,再用AI辅助补充,而非直接套用AI结论。另一方面,保护深度阅读时空。AI工具宜作为辅助,师生仍需保留无干扰阅读时间。
  A I为师生深度阅读提供了新路径,它既能提升效率,又能拓展维度,但核心仍在于人的主动思考。教师需善用A I工具,引导自己和学生在技术辅助下,回归阅读本质——通过深度沉浸式阅读实现思维成长。唯有让AI成为“脚手架”而非“替代品”,才能真正发挥其赋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