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丢“慢”功夫 善用“智”工具

□沈潇

字数:1344 2025-08-13 版名:AI时代的教师阅读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阅读是日常必修课。更新与储备业内知识、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输出质量、涵养个人素养,都离不开阅读的支撑——在教育领域,阅读始终是本位内容。事实上,教师阅读直接关联教学效果,理应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与深入研讨。
  A I技术以反应敏捷、方案客观、数据多维为显著特征,能为教师提供拓展阅读思维的科学方法。借助智能阅读模式,善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快速定位所需内容与方向,精准筛选核心信息,构建高效精准的阅读体验——这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知识体系搭建绝非一蹴而就,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是经过细致严谨的学科规划梳理而成的。无论何时,只要课堂教学存在主干内容、需要专业基础作为支撑,教师阅读就必须趋向细化与深度研讨。
  传统阅读以纸媒为载体,以文本细读为核心方法,结合笔记、书摘、读后感等主观能动方式完成知识获取,是自学能力的直接体现。“吃透”一个文本后再转向下一个,在往复积累中,对比文本的经验便建立在稳定的阅读量之上。
  不仅专业学习如此,兴趣类书籍的阅读亦是如此。正如毛姆所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主体对文本的完整阅读、深入探究与反复品读之上,需要投入足够时间才能体悟。享受读书的快乐、沉浸阅读的氛围,离不开全情投入——有所记便会有所感,有所思便会有所写,有所述便将有所为,这正是深度阅读的价值所在。
  作为教师,需对教学形成体系化认知,绝不能浮于表面;尤其在理论教学中,深入研读与总结更是必要环节。因此,坚守系统阅读方式仍是教师阅读的必要选择:唯有做到文本精读,保持“慢”阅读的心态,才能确保阅读质量。
  线性阅读是传统阅读的典型方式,强调按既定顺序与逻辑展开文本深读。阅读文史哲作品时,线性阅读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知识发展脉络,把握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同时,它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专注力,对学术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阅读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守护线性阅读的价值,让其在教师阅读中持续保持活力。线性阅读相对平面化,缺乏生动性,遇到问题时可能延迟解决;而AI技术恰好能即时处理阅读中的疑难,让阅读过程更顺畅。教师阅读最终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需积极探索AI技术在个人阅读及其衍生领域——教研中的应用。
  近年来,教学效果考察愈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优秀成果的输出率,因此教学中需融入更多社会信息——AI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得力工具。其大数据功能能为观点提供多维佐证材料,让阅读更具趣味性,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衍生出文本迁移、沉浸式教学场景搭建等新型模块。
  教师阅读需坚守初心,兼顾开放与包容。阅读的本质是信息获取、能力提升、品德培养与心性锤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获取最为普遍,且往往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教师阅读不应局限于固有观念与认知框架,而要结合具体情境,依托已有积累,创新阅读方法,完成时代性转向。
  当下,我们可借助AI技术,将线性阅读与空间性阅读有机结合,形成多元互助的阅读策略。让技术介入与文本细读相辅相成:既守护阅读本应具备的主体思辨空间,又提升阅读效率,帮助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节省时间,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注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