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时代教师阅读的困境与突围路径

□杨 洋

字数:1319 2025-08-13 版名:AI时代的教师阅读
  人工智能的热潮席卷全球,对各个行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与传授知识密切相关的教师群体,率先感受到了获得知识、使用知识的路径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学生们可以通过搜索一秒钟得出答案的时候,是否会对教师、对课堂、对当下的教育方式祛魅?教师群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AI时代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教师在阅读方面有着怎样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突出重围呢?
   困境一:淹没在海量信息的泥潭中
  中学教师常用的学科网每日更新近2万套资料,每周超10万套。正如我告诫学生“切勿盲目刷题”,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的阅读与成长。海量信息虽让我们告别了知识匮乏的时代,但在知识生产与获取门槛降低的同时,获取优质信息的难度却大幅增加。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缺乏数字素养和辨别能力便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
   困境二:知识越多越无知——阅读量真的增加了吗?
  A I生成回答效率惊人,不少教师备课时遇到不懂的内容便依赖AI,渐渐淡化查阅原书和文献的习惯。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频繁使用AI会让人产生“已掌握知识”的错觉,错误内化AI能力。可我们头脑中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今年完整读过的好书数量,答案或许令人“扎心”。
  困境三:过度依赖AI,感受力与思考力减弱
  人们对AI存在误解,认为其“无所不知”,但AI只会顺向思考,生成的答案常经不起专业推敲,甚至存在编造文献的情况。若迷信AI答案,人可能会丧失自身的感受力、判断力与思考力。
  尤其对文科而言,感受力至关重要。在我的课堂上,曾经讲过一句诗“槿花朝开暮还坠”,我问学生,诗中开篇写花起兴的用意及花带来的感受,竟无人能答。花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被语言符号抽象为一个需要特别记忆的知识点,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AI的极度理性同样折损人的感受力,让我们丧失阅读的温度与情感体验——收获确定答案的同时,也失去了心中的感动与进一步思考的动力。
  在AI冲击下,教师阅读该如何突破以上的困境呢?
  首先,教师应积极拥抱变化,让AI成为教学科研的助力,合理运用AI。教师需提升数字素养,加强文献检索利用能力,尤其是专业数据库与数字人文工具的使用。同时要具备文献学视野和分级意识,明确一级、二级、三级文献的可靠性与价值差异,优先阅读本专业核心的一级文献,从而拥有在信息洪流中分辨知识价值与权重的慧眼,实现去伪存真。
  其次,阅读经典,回归原典,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阅读应该立足于教学和科研的最前沿,回归经典、读一手资料。同时,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唯有具备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才能拥有准确的判断力。
  最后,需加强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在深度阅读和交流中重申人的价值。教师应重视人的独特性——有情感温度、会迟疑质疑。深度阅读的思维火花、人际情感流动,是AI无法取代的教育底色。
  面对AI技术的发展,或许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惧怕AI呢?惧怕它的生产效率吗?惧怕它对知识的疯狂占有吗?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早就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他将智慧从知识的占有转向认知的自觉,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苏格拉底独到的智慧。我想,教师群体也应不断追求认知的智慧。具备强大阅读力和思考力,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师一定不会被时代淘汰,反而可以更好地驾驭AI,启迪学生智慧,成为AI时代真正的教育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