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中国”建设十二年:
全民阅读的政策深化与法治化进程
字数:2367
2025-08-13
版名:新闻
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到2022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2024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显示出政策从理念推广到行动落地的转变。
2014年: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2015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016年: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7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
2018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9年: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0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2021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2022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23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2024年:制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2025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全民阅读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全民阅读”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的重要基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6年4月,中宣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要求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鼓励多读书、读好书。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写入中央全会决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之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年12月,我国出台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具体提出了举办重大全民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等10项主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在相关法律保障方面,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借助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开始施行,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指导等方面的职责。2021年10月,我国批准《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2022年8月,国家版权局也出台《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提出全民阅读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强调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加强校园读书文化建设。
2025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已有工作基础上,创新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五大工程。一是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将阅读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倡导分学段阅读目标,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周末阅享半日”行动,营造浓厚书香氛围。二是实施阅读资源优化工程,丰富资源供给,强化阅读推广,开展“一人一本书,送你金钥匙”活动,关爱特殊群体,实施“光明未来计划”“乡村学校图书馆振兴计划”。三是实施阅读素养培育工程,研制青少年阅读指数,加强阅读指导队伍建设,探索家庭亲子阅读指导路径策略。四是实施科技赋能阅读创新工程,强化数智赋能,推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相结合,开发“AI阅读助手”,推动中小学校逐步覆盖“AI伴读计划”,打造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2.0版,以数字化支撑青少年阅读和终身学习。五是实施阅读成果展示转化工程,鼓励青少年学生阅读后进行深度思考,开展“行走阅读”,做到读思结合、知行合一。
2014年: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2015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016年: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7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
2018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9年: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0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2021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2022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23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2024年:制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2025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全民阅读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全民阅读”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的重要基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6年4月,中宣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要求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鼓励多读书、读好书。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写入中央全会决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之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年12月,我国出台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具体提出了举办重大全民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等10项主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在相关法律保障方面,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借助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开始施行,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指导等方面的职责。2021年10月,我国批准《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2022年8月,国家版权局也出台《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
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提出全民阅读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强调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加强校园读书文化建设。
2025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已有工作基础上,创新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五大工程。一是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将阅读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倡导分学段阅读目标,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周末阅享半日”行动,营造浓厚书香氛围。二是实施阅读资源优化工程,丰富资源供给,强化阅读推广,开展“一人一本书,送你金钥匙”活动,关爱特殊群体,实施“光明未来计划”“乡村学校图书馆振兴计划”。三是实施阅读素养培育工程,研制青少年阅读指数,加强阅读指导队伍建设,探索家庭亲子阅读指导路径策略。四是实施科技赋能阅读创新工程,强化数智赋能,推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相结合,开发“AI阅读助手”,推动中小学校逐步覆盖“AI伴读计划”,打造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2.0版,以数字化支撑青少年阅读和终身学习。五是实施阅读成果展示转化工程,鼓励青少年学生阅读后进行深度思考,开展“行走阅读”,做到读思结合、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