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为课堂实践为阶梯

——乡村小学“小先生制”课堂实践案例

字数:1943 2025-08-10 版名:知行
  □王 战  李 瑞
  在“双减”政策与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党山小学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以“小先生制”课堂模式为载体,构建“地域文化浸润—实践操作赋能—核心素养生长”的育人路径,让学生在真实的地域场景中学习数学,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家乡建设者”的转变。
  地域文化浸润:扎根乡土场景,激活学习内驱力
  地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土壤。将本土资源中的文化基因融入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
  红色文化中的数学认同:黄庄党建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素材。在四年级“平均数”单元教学中,教师结合基地展陈的“ 1943年党山游击队物资分配记录”设计情境:“当时500公斤粮食需分给5个村,平均每村分得多少?若考虑其中2个村老弱病残较多,需多留10%,如何调整方案?”学生以“小先生”身份分组模拟分粮:先用除法计算基础分配量( 500÷5=100公斤/村),再通过百分数计算调整量(100×10%=10公斤),最终得出“2个村分110公斤,另外3个村分96.7公斤”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补充故事:“当年游击队长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有限的物资发挥了最大作用,团结了所有乡亲。”学生不仅掌握了平均数与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更从“公式背后的公平精神”中理解了数学与红色文化的深层关联。
  产业场景中的使命觉醒:4月,五年级学生走进小党山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当地核心产业,占中草药种植面积的70%),药农张建国的现场讲解引发强烈共鸣:“金银花鲜花含水率78%,必须当天进烘干房,去年就因没算准采摘量,200公斤花烂了,损失3万多。”教师顺势抛出问题:“这块梯形梯田面积多大?如何根据面积算采摘量,避免浪费?”带着疑问,学生采访合作社理事刘红梅,记录关键数据:烘干机日处理量200公斤,折损率20%;10亩梯田若测量偏差5%,将少收鲜花75公斤(约1.2万元)。这种“算错1米等于药农白干3天”的真实冲击,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是“守护家乡产业”的工具。
   实践操作赋能:“小先生”三阶任务破解本土难题
  “小先生制”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合“预学—展示—互评—拓展”课堂流程,设计三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方法。
  课前预学——家庭场景中的问题发现:课前以“家庭小先生”身份初探本土资源,培养问题意识。在“金银花攀爬架测量”任务中,学生需观察家中花架的菱形网格结构,验证梯形面积公式。学生李明的实践记录极具代表性:他发现自家花架网格不规整,上底10.2cm、下底9.8cm、高15cm,通过“拼接两个梯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计算单格面积为( 10.2+9.8)×15÷2=150cm2。更可贵的是,他录制视频向父亲指出,家里花架该修了。这种将数学知识用于家庭场景的实践,让“小先生”的角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课中探究——基地场景中的能力突破:课中以“操作小先生”身份分组解决真实问题,测量梯田面积(空间观念培养),针对金银花南坡3号梯形田(上底12.7m、下底18.4m、高5.5m),学生分组测量后出现数据差异。
  第1组因“卷尺未拉直”,测得上底12.5m、下底18.3m。
  第2组因“读数视角偏差”,记录高为5.4m。
  “小先生”张磊带领小组分析误差,算出精确面积为85.8m2,并总结出“卷尺贴地、平视读数”的测量规范。
  课后拓展——社会场景中的价值延伸:课后延伸“服务小先生”角色,将成果转化为家乡服务——向果园提交《采摘路线优化方案》,用“最短路径”知识减少往返时间,使单日采摘量提升20%;为金银花合作社设计“烘干排班表”,按“171.6m2梯田配1人/日”的标准,使鲜花腐烂率从30%降至11%。
   核心素养生长:从知识掌握到综合素养的跨越
  地域实践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呈现“基础—高阶—情感”三阶提升。
  基础能力的具象化发展:低年级通过党山果园的“水果算术”,学习计算,建立数感;中年级测量研学小院门窗尺寸,绘制平面图,空间观念显著增强。
  情感态度的升华:92%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发现了家乡的数学”,85%的学生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如协助统计人口数据)。学生刘洋在汇报时说:“364块梯田,每块产干花15.4公斤,年收入就是
  364×15.4×160≈90万元。”这种对家乡经济的精准计算,体现了从“知识学习者”到“家乡建设者”的转变。
  支撑体系与深化方向
  三大支撑保障实施:三场景联动:课前家庭测量、课中教室模拟、课后基地实践,形成闭环。
  本土化评价:依据《“小先生”操作手册》,从“测量规范(40%)、文化融合(30%)、社会贡献(30%)”三维度进行评估。
  校家社协同:邀请药农、村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家长参与“亲子测量果园”等任务。
  学校以地域资源为根、“小先生制”为脉、核心素养为果,让学生成为家乡建设的参谋。这一“文化浸润—操作赋能—素养生长”的路径,既回应课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推广的范式:当数学扎根乡土,知识便有了温度;当学生成为“小先生”,学习便有了使命。让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家乡的发展,培养更多“懂数学、爱家乡、会创造”的新时代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