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幸福语文课涵养未来幸福人

—— 我的“灵动教学幸福语文”教学主张

字数:1707 2025-08-10 版名:知行
  □张勇杰
  在3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知经历了从唤醒到觉醒,再到主动和自求的四个阶段。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验证,我深刻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内涵。我提出的灵动教学方式旨在建构幸福语文课,培养和谐美好的幸福人。幸福语文课教学以“四灵动”(即生动、主动、互动、触动)教学方式,追求课堂教学的“五度”(即适度、厚度、温度、活跃度和达成度)样态,以实现“五有”(即有情趣、有思维、有迁移、有创生、有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目的。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和合、和美幸福人”。
   幸福语文课的理论依据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强调儿童通过操作和互动构建知识。灵动教学通过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生是教育中心。灵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融入情境,激发创造力,助力学生成长。
  教学方法论:灵动教学采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体验,追求深度学习和愉悦体验,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灵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变,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构建幸福语文课需教师有亲和力并充满热情、互动灵活、导学追问灵巧,营造灵动学习氛围。
  最近发展区和支架教学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最近发展区。在灵动教学中,教师设计契合学生能力的学习任务,提供适切的指导和支架,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未来的幸福人。
   幸福语文课的目标价值
  幸福语文课的育人目标在于实现知识能力习得与心灵触动、生命成长的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打造具有“五度”特征的优质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在充满情趣的语文学习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幸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审美和文化的浸润,以及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创新,以达成学生素养提升之目的。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让语文学习触动学生的灵魂,促进生命的成长。从语文课程的育人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以长远的育人视野和毅力,坚持“人格平等、以学为本、教学相长”的角色定位,以“五度”幸福语文课的样态标准,追求“五有”课堂教学目的,实现培养未来幸福人的目标。
  幸福语文课的课堂样态
  课堂教学要“适度”。课堂教学应适切学生认知基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式和资源环境。这意味着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匹配,同时还要符合课标要求、编者意图、教材要求和文章特点,既不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降低“要素指标”,以确保教学的适切性、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厚度”。课堂教学应深入挖掘,通过激发儿童的认知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合理利用资料、引入资源、开发游戏和适当延伸等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吸收知识,丰富精神,提升能力,培养素养。
  课堂教学有“温度”。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宽容和亲和的态度组织教学。教师满怀热情地走上讲台,让学生感到亲近,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愿望,使课堂学习充满人情味。人工智能虽无所不知,但“机器教师”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教师,因为它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教师先有“温度”,课堂教学才会有“温度”。
  课堂教学有“活跃度”。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童真和童趣的儿童,他们的认知经验有限,好奇心强。教师应研究学生,利用他们的认知和天性设计活动,使学习活动既有思维深度又充满趣味,既有知识性又有教育意义,既充满活力又有秩序,让学生在积极求知的活跃状态下学习,方能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有“达成度”。适度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而“达成度”则是教学的归宿。无论教学过程如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身上验证知识能力的落实情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得到落实,即为教学成功。因此,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和灵魂的触动是幸福语文课的关键指标。
  总之,灵动教学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理论基础,为幸福语文课提供了保障和活力。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未来幸福生活素养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我们应继续探索和优化灵动教学,建构幸福语文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