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侯 捷

字数:1860 2025-08-10 版名:知行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榜样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激发学生主体动能、优化教育效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如何将新时代榜样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破解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梗阻,成为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构建榜样教育思政课程体系
  当前,部分学校存在榜样教育“一刀切”问题:小学讲太深、大学讲太浅,导致教育吸引力下降。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体系化设计,使榜样教育陷入“碎片化”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分学段梯度培养。小学阶段应聚焦道德养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如校园中的文明小标兵、社区里的志愿服务者,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具象化方式,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形成“榜样即身边好人”的认知。中学阶段则需强化榜样的精神引领,结合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如“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议题式讨论、模拟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的责任与担当。大学阶段应深化理论思辨,通过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实现从“价值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跃升。
  二是跨学段协同备课。大中小学需协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体系,定期开展同课异构研讨,让各学段教师共同研讨同一榜样在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例如钱学森事迹在小学侧重爱国情感故事化讲述;中学解析科技报国的时代意义;大学探讨科学家精神与学生成长的现实联结。
  创新立体交互的榜样教育实践阵地
  榜样教育需突破课堂边界,构建“校内+校外”“传统+数字”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榜样力量。
  一是拓展社会大课堂。各地可依托新时代成就展馆、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园区等,建立“大中小学思政实践共同体”。例如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采访身边的“银发榜样”;中学生走进工业园区,调研“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与返乡创业青年结对共建。通过跨学段联合实践,让榜样教育从理论说教变为亲身参与,如在植树节活动中,大中小学生共同栽种“榜样林”。小学生负责挂牌讲故事,中学生设计环保标语,大学生开展生态调研,在协作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二是打造数字新场景。在智能时代,榜样教育需拥抱数字技术。借助数字技术将榜样融入实践教学,拉近学生与榜样人物之间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与情感距离。在具体实践中,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革命先烈英勇就义、改革先锋艰苦创业的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榜样对话;制作“榜样成长微动画”,以学生易接受的风格讲述科学家童年的故事,如“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搭建“榜样力量云平台”,整合各学段优秀教学案例、学生创作的榜样故事短视频,形成跨校、跨地域的资源共享网络。小学生制作电子手抄报,中学生为视频配画外音,大学生利用AI技术修复老党员口述历史视频,通过技术赋能让榜样故事“活”起来。
  完善协同育人长效保障机制
  推进榜样教育一体化,须打破学段壁垒、凝聚多方合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宣传、文旅、科技等部门参与的“榜样教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新时代大中小学榜样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宣传部门负责挖掘本地榜样资源,科技部门推荐科技创新榜样,文旅部门开放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将榜样教育纳入学校评估体系,如在中小学“文明校园”评选、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增设相关指标,推动形成“一把手抓统筹、班主任抓落实、学科教师抓渗透”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教师协同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共同体”,实施“导师带教”计划:高校思政专家结对指导中小学教师,提升其理论阐释能力;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大学实践教学,增强榜样教育的生活气息。通过跨学段交流,破解“中小学教师讲不透、大学教师讲不活”的难题。
  三是凝聚校家社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鼓励家长记录孩子模仿榜样的行为表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感;媒体应增加对科学家、工匠、志愿者等“时代榜样”的深度访谈,营造“崇尚英雄、学习榜样”的社会氛围。学生展示校园榜样风采,通过代际对话让榜样精神薪火相传。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唯有将新时代榜样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构建“课程有体系、实践有阵地、协同有保障”的教育生态,才能让榜样力量真正入脑入心,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