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学科育人

——《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字数:2450 2025-08-10 版名:教育理论
  □李彦卓
  《沏茶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例1,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程思政
  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喝茶是待客之道。星期天上午,李阿姨来做客,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沏茶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情境图片。
  师:沏茶就是泡茶。谁来说一说,沏茶有哪些工序?
  预设:总结沏茶的工序有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
  师:为了使李阿姨尽快喝到茶水,我们来帮小明设计最节省时间的沏茶方案。谁能说一说“尽快”的意思?
  预设:“尽快”就是用较短的时间,也就是可以同时干的事情同时干。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有些事情,同时做,既合理又省时。要做上面的这几件事,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节省时间呢?
   二、动手操作,渗透思想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 1)动手操作:设计一种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用工序图片摆一摆。
  ( 2)尝试解决: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思考的过程在白纸上展示出来,算一算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 3)方法交流:跟小组内同伴交流方法。
  2.展示交流,优化方案
  ( 1)展示方案。选择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方案,由该小组的代表将方案展示在投影上,并说明整个流程和所用的时间。
  预设1:按照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的顺序依次进行,共用:1+1+8+2+1+1=14(分钟)。
  预设2:按照洗水壶、接水、烧水(烧水的同时找茶叶)、洗茶杯、沏茶的顺序进行,共用:1+1+8+2+1=13(分钟)。
  预设3:按照洗水壶(洗水壶的同时洗茶杯)、接水、烧水(烧水的同时找茶叶)、沏茶的顺序进行,共用:2+1+8+1=12(分钟)。
  预设4:洗水壶、接水、烧水(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的顺序进行,共用:1+1+8+1=11(分钟)。
  ( 2)比较讨论,优化方案。
  师:你们觉得哪个方案更合理并节省时间?为什么?
  预设:学生喜欢第4种,因为同时进行的事情最多,更加合理,更加省时。
  师:节约了多少时间?
  生:3分钟。
  师:每道工序之间用箭头连接,表示先后顺序,我们把这种表示方法叫做流程图。
  3.活动小结,概括提炼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想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情,要合理地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明白哪些事情应该先做,哪些事情应该后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其实,这种方法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统筹法”。他在很早以前就对合理安排做了研究,请跟老师一起来看看有关的资料吧。
  课件出示材料:华罗庚爷爷发表《统筹方法平话》,“统筹法”也叫“优化法”“最优法”,即要合理安排时间,要在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前提下,努力争取获得在允许范围内的最佳效益。
  三、作业设计,减负提质
  1.基础练习(说一说)
  说一说,下面的事情中哪些可以同时做?
  ( 1)3岁小孩儿上楼梯、数数、跳绳。
  ( 2)用洗衣机洗衣服、晾衣服、擦桌子。
  ( 3)看书、吃苹果、踢足球、关灯睡觉。
  2.提高练习(想一想)
  师:妈妈和阿姨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妈妈要煮饭招待客人,怎样安排才能让客人尽快吃到午饭呢?小组合作,用工序图片摆一摆,说一说至少需要多少分钟。其中,洗锅1分钟,放米和水2分钟,煮饭20分钟,烧青菜3分钟,烧鱼12分钟,烧汤6分钟。
  3.拓展练习(做一做)
  教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4个人夜间过一座独木桥,只有一个手电筒,一次同时最多可以两人一起过,而过桥的时候必须持有手电筒,所以得有人把手电筒带回来。两人同行时,以较慢者的过桥时间为准。4人过桥的时间分别为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请问怎样安排才能使过桥时间最短呢?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师: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小学生要从小珍惜善用时间,用勤奋浇灌梦想开花,眺望累累硕果。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预设: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学会安排时间,立志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国家栋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等。

   点评
  “数学广角”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从本课例可见端倪。李老师将数学思想无痕渗透到生活事件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学科育人活动中,从“一杯茶”到“一生悟”。这正是对“小课堂大人生”的生动诠释,深度融合学科育人,彰显数学思想价值。
  文化浸润,思政引领。巧妙融合中华礼仪与数学问题,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自然切入“待客需高效”的现实需求,实现课程思政的无痕渗透。结语将数学优化思想升华至人生奋斗观,强化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精准锚定。紧扣“优化思想”这一“数学广角”核心目标,通过真实问题链(沏茶→做饭→过桥)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策略—验证优化—迁移应用”的完整建模过程,培养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层层递进,思维进阶。教师进行“情境—问题—活动”的闭环设计,以“尽快喝到茶”为目标,明确“节省时间=并行任务”的核心逻辑;通过摆工序图片、画流程图等具象化手段,将抽象思维可视化;预设4种典型方案(从14分钟到11分钟),突出“关键路径优化”(烧水的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思维进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了“合理、省时”优化思想的真谛。
  分层作业,减负提质。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作业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用生活实例(跳绳数数、洗衣服等)强化概念理解,复杂场景应用(做饭多工序统筹)延续“流程图”策略,巩固方法,培养迁移能力,用开放性问题解决(过桥问题)渗透“最优化”数学模型思想,培养高阶思维。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李老师以传统文化为魂、真实问题为骨、数学思想为脉,构建了极具生命力的“数学广角”课堂,是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成功案例。在总结环节可引导学生反思“优化”是否意味无限压缩时间,哪些事不能赶时间(如茶道礼仪、安全操作等),渗透辩证思维。
   (点评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