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干预策略探究
□杨凯茗
字数:2872
2025-08-10
版名:教育理论
在初中阶段,体育课常常被部分学生看作是无足轻重的课程,甚至成了逃课的首选。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初中体育课堂上,“隐性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虽然按时上课,却表现得心不在焉、消极参与,这其实是心理上抗拒体育课的一种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现象以及针对性干预策略进行探究。
一、体育“隐性逃课”的直接表现与成因剖析
“隐性逃课”直接表现为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要领讲解,而且和同学聊天,或者以各种理由逃避体育锻炼;有的学生会在老师未注意时悄悄地离开操场,甚至会用体育课时间做其他科目作业等。
学生体育“隐性逃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应试教育与价值取向偏差
初中生大多把体育课当作“文化课避风港”,这使得他们体育学习的动机比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大概六成出现过体育“隐性逃课”行为的学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是在浪费时间”,一些学生经常以“肚子痛”“腿痛”等为借口来逃避体育练习。这种认知偏差与家庭、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2.心理需求与情绪调节困境
青春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出现“隐性逃课”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欠佳而出现“体育课不适合我”的自我否定,从而选择逃避体育课。教师的批评不当(像公开批评)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体育“隐性逃课”现象。
3.体育课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因素
当前体育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多局限于跳绳、仰卧起坐、跑步等应试项目,缺乏新颖性与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过于注重示范讲解以及动作的标准性,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觉得体育课堂很乏味,逐渐产生抵触心理,最终选择在心理上“逃离”体育课堂,出现“隐性逃课”现象。此外,如果教师过于严肃,教学风格过于刻板,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不符,都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就有可能消极对待体育课,出现“隐性逃课”现象。这都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别家长体育锻炼的观念较为淡薄,甚至担心过多的体育活动会占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影响文化课学习成绩,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缺乏明确认识,这使得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动力。有些家长因为孩子课程压力大,就降低了对孩子体育运动的要求,间接地纵容了孩子“隐性逃课”。受唯成绩论影响,学生宁愿更多地将时间放在文化课学习上。
二、体育“隐性逃课”的负面影响
1.对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课上“隐性逃课”,不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身体锻炼就会不充分。长此以往,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难以提高,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技能学习停滞,难以准确掌握运动技巧和动作,甚至形成错误运动习惯,影响运动能力的长远发展。
2.对学生学习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隐性逃课”会让学生形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进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导致学业成绩下滑。在体育课上,学生难以有效释放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此一来,可能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3.对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
若班级里有学生出现“隐性逃课”行为,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对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行为会扰乱正常课堂秩序,打断教师的正常教学,扰乱教学节奏,导致教师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如此,班级课堂纪律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体育“隐性逃课”的干预策略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里,体育课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课程。而体育“隐性逃课”现象既影响学生体质的提升,也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重视起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隐性逃课”问题。笔者认为,干预策略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设计。
1.通过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减轻“隐性逃课”行为
比如,引入心理调节模块。在课前5分钟开展冥想或呼吸训练,课后设置“情绪释放环节”(像击打沙袋、大喊减压之类),让体育课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教师也可设定具有挑战性、学生通过努力能达成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竞争意识。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体育活动里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参与热情。
2.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既能激发弱势学生的运动热情,又能让天赋型学生有进步的空间。例如,增加评价的维度,体能素质评价涵盖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基础指标(如50米跑、引体向上、肺活量提升练习);技能水平评价包含基础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专项技能(如篮球运球、足球传接球等);参与程度与态度评价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的积极度、团队合作意识等;健康行为评价包括日常行为习惯、体育知识运用;心理素质包括抗挫能力、竞赛精神、规则意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评价设计。针对特殊学生(如超重、体弱学生),调整评价标准(如降低耐久跑要求、改换项目等),避免因标准过高导致的消极应付。未来应深化家校协同,强化技术支撑,让差异化评价切实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最终达成“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心理素养”的综合育人目标。
3.教师、学校、家长通力协作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若干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设计多种趣味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减少学生因不喜爱体育课而逃避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里的竞争与合作,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团队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增加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校定期举办体育节或者运动会,安排多样的项目,让学生都能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竞技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最后,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多与学校沟通,关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家庭和学校合作,能有效减少“隐性逃课”现象,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精进运动技能,储备健康知识,强化示范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同时,教学态度也要改善。要以学生为本,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开展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凭借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体育“隐性逃课”的治理需要多方合作。教育者要革新教学理念,把“苦练”改为“乐学”;家长要转变“重智轻体”的观念,给予孩子全方位支持;学校则要完善体育设施与评价体系,使体育课切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阵地。总之,将多方面的干预策略相结合,就能够有效破解“隐性逃课”的困境,助力学生体魄和人格的同步发展。
(作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一、体育“隐性逃课”的直接表现与成因剖析
“隐性逃课”直接表现为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要领讲解,而且和同学聊天,或者以各种理由逃避体育锻炼;有的学生会在老师未注意时悄悄地离开操场,甚至会用体育课时间做其他科目作业等。
学生体育“隐性逃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应试教育与价值取向偏差
初中生大多把体育课当作“文化课避风港”,这使得他们体育学习的动机比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大概六成出现过体育“隐性逃课”行为的学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是在浪费时间”,一些学生经常以“肚子痛”“腿痛”等为借口来逃避体育练习。这种认知偏差与家庭、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2.心理需求与情绪调节困境
青春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出现“隐性逃课”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欠佳而出现“体育课不适合我”的自我否定,从而选择逃避体育课。教师的批评不当(像公开批评)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体育“隐性逃课”现象。
3.体育课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因素
当前体育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多局限于跳绳、仰卧起坐、跑步等应试项目,缺乏新颖性与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过于注重示范讲解以及动作的标准性,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觉得体育课堂很乏味,逐渐产生抵触心理,最终选择在心理上“逃离”体育课堂,出现“隐性逃课”现象。此外,如果教师过于严肃,教学风格过于刻板,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不符,都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就有可能消极对待体育课,出现“隐性逃课”现象。这都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别家长体育锻炼的观念较为淡薄,甚至担心过多的体育活动会占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影响文化课学习成绩,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缺乏明确认识,这使得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动力。有些家长因为孩子课程压力大,就降低了对孩子体育运动的要求,间接地纵容了孩子“隐性逃课”。受唯成绩论影响,学生宁愿更多地将时间放在文化课学习上。
二、体育“隐性逃课”的负面影响
1.对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课上“隐性逃课”,不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身体锻炼就会不充分。长此以往,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难以提高,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技能学习停滞,难以准确掌握运动技巧和动作,甚至形成错误运动习惯,影响运动能力的长远发展。
2.对学生学习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隐性逃课”会让学生形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进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导致学业成绩下滑。在体育课上,学生难以有效释放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此一来,可能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3.对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
若班级里有学生出现“隐性逃课”行为,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对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行为会扰乱正常课堂秩序,打断教师的正常教学,扰乱教学节奏,导致教师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如此,班级课堂纪律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体育“隐性逃课”的干预策略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里,体育课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课程。而体育“隐性逃课”现象既影响学生体质的提升,也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重视起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隐性逃课”问题。笔者认为,干预策略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设计。
1.通过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减轻“隐性逃课”行为
比如,引入心理调节模块。在课前5分钟开展冥想或呼吸训练,课后设置“情绪释放环节”(像击打沙袋、大喊减压之类),让体育课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教师也可设定具有挑战性、学生通过努力能达成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竞争意识。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体育活动里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参与热情。
2.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既能激发弱势学生的运动热情,又能让天赋型学生有进步的空间。例如,增加评价的维度,体能素质评价涵盖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基础指标(如50米跑、引体向上、肺活量提升练习);技能水平评价包含基础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专项技能(如篮球运球、足球传接球等);参与程度与态度评价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的积极度、团队合作意识等;健康行为评价包括日常行为习惯、体育知识运用;心理素质包括抗挫能力、竞赛精神、规则意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评价设计。针对特殊学生(如超重、体弱学生),调整评价标准(如降低耐久跑要求、改换项目等),避免因标准过高导致的消极应付。未来应深化家校协同,强化技术支撑,让差异化评价切实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最终达成“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心理素养”的综合育人目标。
3.教师、学校、家长通力协作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若干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设计多种趣味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减少学生因不喜爱体育课而逃避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里的竞争与合作,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团队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增加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校定期举办体育节或者运动会,安排多样的项目,让学生都能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竞技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最后,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多与学校沟通,关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家庭和学校合作,能有效减少“隐性逃课”现象,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精进运动技能,储备健康知识,强化示范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同时,教学态度也要改善。要以学生为本,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开展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凭借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体育“隐性逃课”的治理需要多方合作。教育者要革新教学理念,把“苦练”改为“乐学”;家长要转变“重智轻体”的观念,给予孩子全方位支持;学校则要完善体育设施与评价体系,使体育课切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阵地。总之,将多方面的干预策略相结合,就能够有效破解“隐性逃课”的困境,助力学生体魄和人格的同步发展。
(作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