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融合,打造农村小学育人新格局
□孟晓娟
字数:1769
2025-08-10
版名:理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占比逐年升高,单亲家庭孩子占比居高不下,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面对家庭教育的缺失,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中心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采用“心育+德育”双线融合的方式,打造农村小学育人新模式。
完善硬件设施,强化师资力量
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环境温馨,布置精心。咨询室内设有个体咨询、团体活动、情绪宣泄、沙盘等多个功能区域。个体咨询区域安静舒适,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倾诉内心的烦恼。团体活动区域宽敞明亮,配备丰富的活动道具,便于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校现有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两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能满足学校日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探索课程开发,摆脱资源困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发《积极自我》校本课程,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正面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用积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自我肯定,掌握在面对困境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应对的方法。主题活动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正面评价带来的积极情绪。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应对困境的技巧和能力。
开展特色活动,强化育人能力
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中,学校发起“闪光的一周”幸福记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细微温暖的美好,感受心灵的丰盈与幸福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幸福往往稍纵即逝。活动倡导学生每日分享至少3次“小确幸”:一次被理解的对话、一餐热腾腾的饭菜、一次微小的成功……通过“幸福手账”的书写与创作,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在回顾和表达中学会感知幸福、珍视幸福、传递幸福。同时,为提升育人实效,学校同步开展教师“心田滋养”团辅活动,借助OH卡牌、绘画治疗等形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强化育人效能。
首创联动模式,创新育人载体
学校创新性地建立“解忧信箱+广播站”联动模式,旨在通过多元化、互动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忧信箱”像一座灯塔,为迷茫中的学生点亮微光,温柔地接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从一封封信件中,我们看到了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扰,看到了与朋友的小摩擦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也看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困惑与无奈。面对学生的这些困惑,以及大大小小的烦恼,我们总能给他们以积极的疏导。教师用尊重倾听学生的烦恼,用温暖回应他们的忧伤,用真诚陪伴他们的艰难。“解忧信箱”是学校设立的师生互助心灵“倾诉台”,而学校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则成为介绍心理知识的教育平台,激励师生进取的“加油站”。每天中午时分,广播站通过丰富的内容,为校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
依托少先队活动,锤炼优秀品格
学校少先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动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注重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中的独特功能,从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载体创设、阵地搭建等多方面融合发力,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与德育工作协同发展、互促共进。在校外活动中,大队辅导员引导少先队员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成外在行为。比如,在讲解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队员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百善孝为先”,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父母以及社会产生责任感。
家校协同增效,破解沟通难题
因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家长将教育窄化为学业成绩,呈现出“重养轻教”倾向。加之受工作繁忙、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农村家长难以陪伴、关注孩子的教育成长,在孩子的生活与教育中缺位严重。当教师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问题时,他们常以距离远、工作忙等为由搪塞。农村学校面临的这些难题,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正常开展。针对此现状,学校一方面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孩子们营造温馨幸福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鼓励教师从生理、心理等多维度与留守儿童沟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接纳留守处境,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学会自我照料,让远在他乡的父母安心放心。另一方面依托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灵喂养指南》,举办家长讲座等家校互动活动,既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工作的窗口,也为家校沟通搭建了桥梁。家长可依据学校建议反馈沟通,学校根据家长反馈及时调整改进工作,进而深化家校间的信任与合作。
完善硬件设施,强化师资力量
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环境温馨,布置精心。咨询室内设有个体咨询、团体活动、情绪宣泄、沙盘等多个功能区域。个体咨询区域安静舒适,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倾诉内心的烦恼。团体活动区域宽敞明亮,配备丰富的活动道具,便于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校现有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两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能满足学校日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探索课程开发,摆脱资源困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发《积极自我》校本课程,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正面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用积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自我肯定,掌握在面对困境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应对的方法。主题活动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正面评价带来的积极情绪。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应对困境的技巧和能力。
开展特色活动,强化育人能力
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中,学校发起“闪光的一周”幸福记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细微温暖的美好,感受心灵的丰盈与幸福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幸福往往稍纵即逝。活动倡导学生每日分享至少3次“小确幸”:一次被理解的对话、一餐热腾腾的饭菜、一次微小的成功……通过“幸福手账”的书写与创作,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在回顾和表达中学会感知幸福、珍视幸福、传递幸福。同时,为提升育人实效,学校同步开展教师“心田滋养”团辅活动,借助OH卡牌、绘画治疗等形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强化育人效能。
首创联动模式,创新育人载体
学校创新性地建立“解忧信箱+广播站”联动模式,旨在通过多元化、互动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忧信箱”像一座灯塔,为迷茫中的学生点亮微光,温柔地接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从一封封信件中,我们看到了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扰,看到了与朋友的小摩擦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也看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困惑与无奈。面对学生的这些困惑,以及大大小小的烦恼,我们总能给他们以积极的疏导。教师用尊重倾听学生的烦恼,用温暖回应他们的忧伤,用真诚陪伴他们的艰难。“解忧信箱”是学校设立的师生互助心灵“倾诉台”,而学校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则成为介绍心理知识的教育平台,激励师生进取的“加油站”。每天中午时分,广播站通过丰富的内容,为校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
依托少先队活动,锤炼优秀品格
学校少先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动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注重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中的独特功能,从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载体创设、阵地搭建等多方面融合发力,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与德育工作协同发展、互促共进。在校外活动中,大队辅导员引导少先队员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成外在行为。比如,在讲解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队员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百善孝为先”,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父母以及社会产生责任感。
家校协同增效,破解沟通难题
因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家长将教育窄化为学业成绩,呈现出“重养轻教”倾向。加之受工作繁忙、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农村家长难以陪伴、关注孩子的教育成长,在孩子的生活与教育中缺位严重。当教师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问题时,他们常以距离远、工作忙等为由搪塞。农村学校面临的这些难题,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正常开展。针对此现状,学校一方面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孩子们营造温馨幸福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鼓励教师从生理、心理等多维度与留守儿童沟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接纳留守处境,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学会自我照料,让远在他乡的父母安心放心。另一方面依托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灵喂养指南》,举办家长讲座等家校互动活动,既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工作的窗口,也为家校沟通搭建了桥梁。家长可依据学校建议反馈沟通,学校根据家长反馈及时调整改进工作,进而深化家校间的信任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