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新讲:让学生成为跨学科解读者

□雷 垚

字数:1255 2025-08-03 版名:知行
  “老师,狐狸为什么吃不到葡萄就非要说葡萄酸呢?它不能找梯子吗?”当三年级的小讲解员乐乐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传统的寓言教学方式需要一场变革。
  《伊索寓言》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如何让八九岁的儿童不仅理解其表层含义,还能领悟其内在智慧。本学期,我尝试以“小讲解员”活动为载体,融入绘画、音乐、比较阅读等跨学科元素,为三年级学生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伊索寓言》整本书阅读之旅。

  身份转换:
  从被动听众到主动讲解员
  传统寓言教学往往陷入“教师讲道理—学生记道理”的单一模式。而让小讲解员“认领”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他们的主体性被瞬间激活。阳阳选择了《龟兔赛跑》,他用积木搭建比赛场景,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比赛路线上有条河,结果会怎样?”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寓言的生命力在童真思考中延续。
  小讲解员的身份赋予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为了讲好《蚂蚁和蚱蜢》,欣欣查阅了昆虫冬眠的知识,将科学常识自然融入寓言讲解中。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远比被动接受更能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当学生站在讲台上,眼神中闪烁的是自信的光芒——他们不再是道理的接收者,而是智慧的传播者。
  跨学科融合:
  寓言学习的多维体验
  在《乌鸦喝水》的讲解中,凡凡带来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水彩画:乌鸦的眼睛里倒映着上升的水面,石子落入瓶中溅起七彩水花。艺术与文学在此刻交融,抽象的寓意通过具象的画面变得可触可感。绘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成为他们表达理解的独特语言。
  音乐元素的加入让寓言教学更具感染力。在小组合作展示《风和太阳》时,孩子们用打击乐模拟风的呼啸,用柔和的哼唱表现阳光的温暖。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注意力不持久的三年级学生。当寓言遇上艺术,枯燥的说教变成了生动的体验。
   比较阅读: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钥匙
  动画版《狮子与老鼠》中夸张的表情和幽默的对话,与原著的简洁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引导小讲解员比较不同版本时,涵涵敏锐地发现:“书里的狮子更威严,动画里的狮子像叔叔一样亲切。”这种比较锻炼了观察力,让学生明白同一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述方式。
  将《伊索寓言》与学生熟悉的绘本进行对比,如在《狼来了》与《诚实最重要》对比中,小讲解员发现道德教诲的跨文化共通性。这种互文阅读打破了文本界限,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比较文学思维的种子。当睿睿指出“《狐狸与鹤》和幼儿园听过的《鳄鱼与牙签鸟》很像”时,我仿佛看到,一颗善于联想的思维幼苗正在萌芽。
  这场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经典文本的教学必须立足儿童视角。小讲解员的奇思妙想常常出人意料:有学生认为《北风与太阳》中的旅行者应该自己准备外套,还有学生为《下金蛋的鹅》设计更合理的财富计划。这些“叛逆”解读恰恰表明学生在真正思考,而非机械接受。
  看着小讲解员自信地展示、热烈地讨论,我感受到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当《伊索寓言》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与21世纪儿童的日常生活、艺术表达、媒介经验相遇,那些古老的智慧便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或许就是语文教育的真谛:让经典活在当下,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