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成为大课间活动的“调味剂”

□吕 飞

字数:1917 2025-08-03 版名:知行
  大课间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落实“中小学要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目标的重要载体。音乐是大课间活动常见且重要的元素,其富有感染力的特性能够帮助学生愉悦身心,是有效帮助教师组织和实施大课间活动的得力助手。但在部分学校实际应用过程中,音乐未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价值与作用。我们应把音乐作为大课间活动的“调味剂”,让其成为激活大课间活动的“灵魂元素”。

  笔者于2024年以学校大课间评比活动为契机,联合组员对大课间活动的音乐展开优化。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团队持续收集师生反馈并反复进行调整,目前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认可。现将具体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按龄配乐:学生特点抓得准
  贴合年龄层次:课间活动面向全校学生,而学生因为年龄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也不同,对音乐的认同度存在差异。低段学生由于活泼好动,喜欢节奏欢快的歌曲,像《小星星》《数鸭子》等,这些音乐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而中高段学生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审美观,音乐审美要求有所提升。教师应选择激昂、励志、流行的歌曲,像《欢乐颂》《动物狂欢节》等,激发学生的斗志,让他们在运动中充满激情。
  匹配活动强度: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根据季节不同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笔者所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主要由冬季百日跑、篮球特色活动、体质健康项目活动等这三类组成,活动项目的不同,由此对应的运动强度也有所不同。对于跑操主要选择《大课间跑步音乐》,让学生踩着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跑;对于篮球特色活动项目则根据整个流程内容的安排进行针对性的音乐选择,如篮球技能活动选择《逆战》《故乡的原风景》等,帮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关注情绪调节: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因为学习压力产生负面情绪,大课间活动正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好时机。在选择音乐时,教师应聚焦欢快、耳熟能详、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歌曲,像《歌声与微笑》《最好的未来》《青春修炼手册》等,通过音乐的力量鼓舞学生,帮助情绪低落的学生激发活力。充分利用音乐去调整学生的情绪,让大课间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加油站”。
  音乐串场:流程顺畅不卡顿
  以音乐为引,有序入场:以往大课间铃声响后,采用的是《运动员进行曲》作为入场音乐,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厌烦。因此选择节奏轻快、充满活力的音乐,像《小跳蛙》《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学猫叫》等,并将入场音乐和下一阶段活动音乐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始终在音乐的围绕下完成大课间活动。
  融入提示,调整队形:学校每一个课间活动内容的安排基本包括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间存在间隙,如队形的调整、人员的变化等。为了确保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可通过音乐调控队形,保障全校师生都能够在统一调动下进行有序的练习。此时的音乐可以选择节奏类似的音乐,如《拉德茨基进行曲》《小苹果》《打靶归来》等,帮助学生调控队形。
  余韵收尾,有序退场:大课间活动练习结束后,需通过音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平复运动后兴奋的情绪。此时,应尽量选择舒缓的音乐,像《清晨》《风之甬道》《身体音阶歌》等,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有效地拉伸、有序地退场,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天天新曲:学生兴趣保得住
  每日主题,增添趣味:每天同样的音乐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体育组在冬季百日跑大课间活动中主要环节音乐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让进场和退场以及部分环节音乐天天不重样,并与学校音乐组联合,选择经典儿歌、励志流行歌曲、世界名曲等特色音乐作为每日音乐主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文化体验,增添大课间活动的趣味。
  场景变化,音乐适配:学校在春秋季会开展花样跳绳特色活动与体质健康项目活动,每个大项中包含若干小项,小项之间存在场景转换。为此,我们通过音乐的切换,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衔接与队形调整,同时针对每个小项的运动特征匹配音乐,确保音乐伴随整场活动。
  学生参与,共同选择:一年来,大课间活动所用的音乐并非全由教师决定,其中大部分是从学生中征集而来的。项目初期,我们通过微信群向各班主任下发音乐征集方案,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推选 3—4 首曲目,随后由体育组和音乐组教师共同筛选,将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纳入学校大课间活动音乐库。让学生参与大课间音乐的选定,不仅能显著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更能让大课间音乐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他们调节身心、锤炼体魄、施展运动技能的理想场所。
  总之,大课间活动的音乐元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发挥音乐元素在大课间活动中的积极效能,为构建和谐而富有魅力的校园环境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