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情境,切实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字数:2197 2025-08-03 版名:教育理论
   □闫永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实用类文本特别是社会交际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课堂实践中掌握社会交际类文本相关知识。
  2.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体会实用类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培养交际情境意识、语言沟通能力,会通过分析特定情境选取合适的表达策略。
  3.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感悟其精神品质,增强使命担当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悼词是什么?有没有同学参与过葬礼,见过他人致悼词?
  明确:悼词属于实用类文体,和演讲稿、发言稿、书信等相同,都属于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社会交际类文体。
  此类文体的写作,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示?今天,我们就通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学习,来理解它“明情境,切实用”的写作要求。
  二、锚定自身角色
  解析:写作者可能有多个角色,但在文本写作中应当选用与特定情境相匹配的身份。
  探究支架:走近马克思与恩格斯。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和开拓者,被誉为“第二提琴手”。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和马克思不仅是革命同志,更是风雨同舟、互相帮助、相互支持的亲人。晚年的恩格斯已是马克思家的一名“编外”成员,马克思的女儿们把恩格斯看成“第二个父亲”。
  问题: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恩格斯在这场葬礼上有哪两重身份?他最终选择了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恩格斯的身份包括马克思的亲密朋友,某种意义上的亲人;社会活动家、革命领袖、马克思思想的发扬者。
  比较阅读:出示原稿开头与课文开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删掉这个开头?(提示:被删的开头和新的开头在视角、口吻上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教师小结:视角——原文:私人、家族
  删后:公共、追随者口吻——原文:冷静叙事
  删后:深切缅怀、情感内蕴
  由此,进一步印证了恩格斯对自身角色恰到好处的把握。
   三、关注特定情境
  解析:写作应当充分考虑听众的身份、学历、心态等要素,此外还要考虑表达可能会面临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探究支架:出示马克思葬礼相关信息。
  简析:葬礼用了三种语言,来宾来自“五湖四海”,说明马克思思想影响力巨大。
  参加者包括“社会思想界代表”“革命家”“自然科学界人士”等,说明马克思思想覆盖面广泛,且参与者总体学养很高。
  推论:致辞者应采取的策略
  悼词内容——应较为全面地涵盖人物重大社会贡献
  语言风格——庄重、深刻、富于逻辑性
  那么,恩格斯是否成功地运用了上述策略?请阅读文章,结合文本进行解读。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小结:
  我们会发现,课文中提到马克思时全面地交代了人物的贡献;语言的庄重体现在长句的使用上;深刻体现在作者所做的论断上;富有逻辑性突出体现在关联词的运用上,如“不仅……还”“即使……也”“但是……甚至……都”等方面。
  此外,在结构安排上,本文繁而不乱,思路明晰,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的逻辑性。
  四、文体自身特质
  问题:班固评价司马迁,说他著史时“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悼词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是否适用上述原则?如果不是,你认为应当把握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盛赞其功德,讳饰其不足。
  比较阅读:出示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让学生思考这两则文本是否都体现了上述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阅读并回答,教师小结:
  修饰、限定词的使用,比如“最”,比如排比性的修饰等。
   五、总结拓展
  悼词(社会交际类文本)写作要点
  明——身份
  研——情境、听众(对象)
  定——风格、内容、情感、结构
  高考直击:“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请大家认真思考:本次作文应当抓住哪些写作要点?
   六、作业
  马克思去世后,她的女儿要在家族亲友的集会上为自己的父亲致悼词。请你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特定情境、对象等因素,为马克思的女儿撰写一份300—500字的悼词写作建议。

   设计者说
  这篇课文具有演讲稿的典型特征: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特定语体、特有结构。在教学设计中,唯有突出上述特征,才能体现“依体而教”。
  首先,本节课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实用类文体特别是悼词的写作规律和阅读技巧,所以主标题就定为“明情境,切实用”。本节课无论是教学框架安排还是内容选取,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置的。
  其次,本节课教学希望实现读写联动,以读促写,通过对文本写作手法、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而梳理写作规律,总结写作方法,同时连接高考题目,突出“有裨实用”的语文教育目标。从近年高考及平时写作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社会交际类文本写作规律不明确所导致的写作时不研究情境、不研究对象、不研究风格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从本文阅读切入,延伸至写作,加深了学生对演讲稿的认识,有助于求真、求实文风的养成。
  再次,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研究语言表达策略,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三个核心环节——锚定自身角色、关注特定情境、文体自身特质,都在探究之初或中间环节搭建支架,提供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归纳交际要素。
  最后,开展微型“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本节课选取的用于比较阅读的文本或求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节选)与课文在悼词表意特征上“盛赞其功德,讳饰其不足”的共同点及具体表现;或求异——恩格斯原文开头与课文开头在视角与口吻上的不同。借助同属于实用类文本的“微群文”,能够强化印象,更好地突出演讲稿的写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