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体而教,让阅读教学更加高效和深入

□张爱萍

字数:1806 2025-08-03 版名:教育理论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碎片化、低效化等现状,陕西省张爱萍名师工作室提出“依体而教”的研修主题,分享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体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导工作室实践骨干教师展开相关课题研究,取得显著实践效果。本人也对“依体而教”的学理依据和实施策略进行梳理和思考,力求将研修工作建立在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从而推动“依体而教”理念受到更广泛认同,成为各位同仁的教学自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以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呈现语文教学内容,其中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均体现了文体特点,凸显了新时代育人的内容和方法。这表明阅读教学应以文体类属整合阅读文本,融通课堂内外资源,通过文体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其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掌握一类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熏陶渐染,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不同文体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学习探究,生成多样化学习成果,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更好适应未来生活、生存发展奠定基础。“依体而教”主要的理论依据包括:
  1.本源性理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语言运用是其学科本体属性和本质特征。因此,以语言为核心的语言学理论是其本源性理论依据。特别是语体学,以语体和文体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语言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因交际目的、对象、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表达风格和方式,是深入语言本质的研究。“依体而教”,就是根据文本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特定语境中运用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作品风格的教学方法。
  2.文体理论
  依据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核心就是文体。文体指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形式及其内在规律的学科。不同文体从内容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要素构成,如说明文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记叙文包括记叙六要素、记叙方法、技巧等;议论文则通过论点、论据、论证表达观点,阐述道理。阅读教学依据文体特点,如议论文中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观点、如何有理有据地论述观点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尤其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和主题展开阅读,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因审美特征不同,还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独特性进行阅读指导。如小说作品以叙事为主,其中叙事视角、叙述节奏等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要素。
  3.心理学理论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构成的。阅读心理学能体现读者由外而内的身心成长规律。如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演展开戏剧的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郭沫若的《屈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剧中的人物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对戏剧人物动作进行揣摩、分析,可理解其心理、情绪、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及其高尚品格的认知,在表演中把它内化为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印迹、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动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现实依据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科学性文件,也是学科教学的现实依据。以初中新课标为例,其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等。这些要求具体阐明了文体类别、要求,为“依体而教”提供了清晰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学业成就的达成。
  综上,阅读教学强调“依体而教”理念,能够充分彰显文本“个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阅读理解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多元审美体验。于教师而言,这也是“岗位练兵”的重要抓手,能够有力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