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成因与治理路径
□段 瑞
字数:1498
2025-08-03
版名:教育理论
体育“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虽正常出勤,但“人在而神不在”的现象。本文从分析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的原因入手,以有关教育政策与实践案例为依据,从“课程创新”“评价改革”“师资优化”以及“家校联动”等方面提出治理路径。
一、“隐性逃课”的现状与表现形式
目前,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旁听,或仅完成基础动作而缺乏投入感;形式化应付,在技能训练中敷衍了事,如“假足球”“假排球”的对抗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兴趣缺失,抵触重复跑、单一动作训练等程式化内容,导致自由活动或群体闲聊现象频发。
二、“隐性逃课”成因分析:多维度矛盾的交织
1.课程设计僵化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部分教师上课依然使用“热身—讲解—练习”的老套路,缺乏情境设计与趣味活动。如足球课只讲传球技巧而不安排踢球实战,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
中考导向异化。为应对中考体育测试,部分体育教师将课堂简化为“考什么练什么”,忽视运动技能的完整性与健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越发功利化。
2.安全保障与教学创新的冲突
学校为降低运动伤害风险,削减对抗性强或高风险项目(如跳高),转而选择羽毛球等“安全项目”,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教师因担忧责任纠纷,倾向于保守教学,进一步限制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与挑战性。
3.校家社协同不足
个别家长只关心分数和排名,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更有甚者同意、鼓励孩子借各种理由不参加或少参加体育课,以增加文化课学习时间。
社区体育设施欠缺,资源有限。这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既无适宜锻炼场所,也缺少运动伙伴,难以获得全方位的运动支持。
三、治理路径:系统改革与多元协同
1.课程创新:从“训练场”到“游戏场”
推行游戏化与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训练变成闯关游戏,如在足球课上让学生边运球边过障碍物,在玩中练习技能;开展比赛,如在篮球课上开展分组对抗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进行跨学科融合应用。如在教学健美操时,进行“体育课+音乐”的融合教学,播放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做动作,锻炼学生的韵律感;在教健康知识时,能把健体知识融进去,将体育课上得有趣味、更实用。
2.评价改革:从“单一分数”到“多元素养”
构建涵盖运动参与情况、体质健康数据、运动技能测试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及进步情况。江西省将体育纳入中考并分层赋分的做法,为我们的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资料数据显示,当地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运动技能得到提高,文化课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这证明了这种评价改革模式的有效性。
3.师资与资源优化:破解结构性矛盾
补充师资。实行“体育教师特岗计划”,允许和鼓励退役运动员转行当体育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在2021年7月就率先做出尝试——成立全国首个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模式,明显改善了当地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
共享场地。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开放共享;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拓展运动空间。
4.家校社协同:构建终身锻炼生态
家长应转变观念,通过亲子运动、家庭锻炼计划等积极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社区可组织青少年体育联赛,提供适宜的运动场所,形成“课堂延伸—家庭实践—社会支持”的闭环。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终身锻炼生态。
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现象,表面上看是学生学业态度的一种表现,实际上是课程吸引力不足、评价机制偏颇及协同育人缺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立足学生兴趣,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课程创新打破现有的程式化教学,以多元评价重塑学生及家长的健康观念,并通过校家社共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生态,真正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一、“隐性逃课”的现状与表现形式
目前,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旁听,或仅完成基础动作而缺乏投入感;形式化应付,在技能训练中敷衍了事,如“假足球”“假排球”的对抗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兴趣缺失,抵触重复跑、单一动作训练等程式化内容,导致自由活动或群体闲聊现象频发。
二、“隐性逃课”成因分析:多维度矛盾的交织
1.课程设计僵化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部分教师上课依然使用“热身—讲解—练习”的老套路,缺乏情境设计与趣味活动。如足球课只讲传球技巧而不安排踢球实战,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
中考导向异化。为应对中考体育测试,部分体育教师将课堂简化为“考什么练什么”,忽视运动技能的完整性与健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越发功利化。
2.安全保障与教学创新的冲突
学校为降低运动伤害风险,削减对抗性强或高风险项目(如跳高),转而选择羽毛球等“安全项目”,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教师因担忧责任纠纷,倾向于保守教学,进一步限制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与挑战性。
3.校家社协同不足
个别家长只关心分数和排名,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更有甚者同意、鼓励孩子借各种理由不参加或少参加体育课,以增加文化课学习时间。
社区体育设施欠缺,资源有限。这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既无适宜锻炼场所,也缺少运动伙伴,难以获得全方位的运动支持。
三、治理路径:系统改革与多元协同
1.课程创新:从“训练场”到“游戏场”
推行游戏化与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训练变成闯关游戏,如在足球课上让学生边运球边过障碍物,在玩中练习技能;开展比赛,如在篮球课上开展分组对抗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进行跨学科融合应用。如在教学健美操时,进行“体育课+音乐”的融合教学,播放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做动作,锻炼学生的韵律感;在教健康知识时,能把健体知识融进去,将体育课上得有趣味、更实用。
2.评价改革:从“单一分数”到“多元素养”
构建涵盖运动参与情况、体质健康数据、运动技能测试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及进步情况。江西省将体育纳入中考并分层赋分的做法,为我们的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资料数据显示,当地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运动技能得到提高,文化课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这证明了这种评价改革模式的有效性。
3.师资与资源优化:破解结构性矛盾
补充师资。实行“体育教师特岗计划”,允许和鼓励退役运动员转行当体育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在2021年7月就率先做出尝试——成立全国首个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模式,明显改善了当地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
共享场地。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开放共享;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拓展运动空间。
4.家校社协同:构建终身锻炼生态
家长应转变观念,通过亲子运动、家庭锻炼计划等积极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社区可组织青少年体育联赛,提供适宜的运动场所,形成“课堂延伸—家庭实践—社会支持”的闭环。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终身锻炼生态。
初中生体育“隐性逃课”现象,表面上看是学生学业态度的一种表现,实际上是课程吸引力不足、评价机制偏颇及协同育人缺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立足学生兴趣,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课程创新打破现有的程式化教学,以多元评价重塑学生及家长的健康观念,并通过校家社共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生态,真正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