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 徐楠楠 何军华
字数:1518
2025-08-03
版名:教育理论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设施,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将红色资源融入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既是时代的使命,也是现实的需求。
一、高站位,重统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在发展规划中明确目标,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评估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或活动,而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建体系,研课程:推进红色故事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
红色故事课程体系工作的推进,要着眼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解决“课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红色课程体系。首先,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依托课本中的红色故事,对红色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其次,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故事性与互动性,通过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再次,课程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最后,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具有开放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2.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组建一支优质的红色故事宣讲队伍。在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成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宣讲艺术和良好的亲和力。要通过系统性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专业素养,增强宣讲效果。宣讲队伍应深入课堂,与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宣讲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
三、办活动,增体验: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能够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三课堂”资源,在青少年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及纪念馆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述,深入了解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现场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强技术,赋实践:通过智能化软件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智能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我们可以开发出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备互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件和教学软件。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红色历史和弘扬革命精神,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例如,可以利用动画、视频、音频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通过设置问答、角色扮演和模拟决策等互动环节,激发学习者思考,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发掘红色资源并融入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4Q19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高站位,重统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在发展规划中明确目标,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评估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或活动,而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建体系,研课程:推进红色故事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
红色故事课程体系工作的推进,要着眼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解决“课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红色课程体系。首先,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依托课本中的红色故事,对红色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其次,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故事性与互动性,通过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再次,课程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最后,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具有开放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2.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组建一支优质的红色故事宣讲队伍。在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成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宣讲艺术和良好的亲和力。要通过系统性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专业素养,增强宣讲效果。宣讲队伍应深入课堂,与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宣讲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
三、办活动,增体验: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能够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三课堂”资源,在青少年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及纪念馆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述,深入了解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现场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强技术,赋实践:通过智能化软件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智能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我们可以开发出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备互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件和教学软件。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红色历史和弘扬革命精神,还能通过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例如,可以利用动画、视频、音频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通过设置问答、角色扮演和模拟决策等互动环节,激发学习者思考,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发掘红色资源并融入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4Q19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