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深落细 打造“235”教研新样态

□张菁华 罗文清

字数:1638 2025-08-03 版名:理论
  教学行致远,研途皆风景。为贯彻落实“学习中心课堂”建设行动,湖北省松滋市黄杰小学以理念引领为支撑、以建构框架为基础、以两大转变为推手开展教学教研,建设“幸福课堂”,让教师做明辨之师,让学生自然生长。
   理念引领,增强教研内动力
  审视教研悖离现象,梳理共性问题。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教学教研中存在大量与“学习中心课堂”理念相悖的现象与问题。如散漫化的无组织教研、串讲串问的碎片化教研、浮于表面的形式化教研、旁观式的随性教研,等等。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选点突破。认真梳理出共性问题和学科差异化问题,把问题看作资源,立作课题,视为突破口,以问题为支点精准发力,撬动教研模式创新。
  生发教研哲学思辨,厘清观念认知。我们紧紧抓住教研这个“牛鼻子”,深入课堂“看”,交心谈心“听”,认真检视“找”,狠抓落实“改”,做到了既研又究、既知又行、既做又思、既述又作。
  探索教研实践方略,确立理念主张。学校基于学生立场,丰富“幸福课堂”教研内涵,探索“幸福教研”实践方略,确立了“幸福课堂”教研活动的“黄杰表达”。
  幸福教研的基本内涵:以师生幸福成长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专题化为前提,以细节化为重点,以深度学习为基调,力求让教研活动真实发生,成为师生共享成长与幸福的舞台。
  建构框架,提升教研行动力
  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践行“聚焦核心、简教深学”的教学思想,搭建“235”(即“两全三主五步”)教研框架,推动教研形态变革。
  1.围绕“两全”,打造教研新样态
  全链设计。为规范教研活动开展,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中心课堂”专题培训,并召开工作部署会,成立“学习中心课堂”建设领导小组,组建由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科指导团队,构建起涵盖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监督反馈的全链条运行机制,以此推动教学教研新样态的形成。
  全员参与。我们提倡聚众师之思,集众师之智,融众师之长。即从活动设计开始,教科室分配指标,教研组自主报名展示,全体教师自发听评课,上交听课心得,每一个人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角,各司其职,不做旁观者。
  2.紧扣“三主”,打造教研新生态
  主题明确。要使教研从形式走向实效,主题教研是有效途径之一。基于这一理念,教研组精心选择大主题:“聚焦核心、简教深学”,各学科组细化小主题,确保每次教研有主题、有抓手、有任务。
  主动作为。理想的教研应当是全员主动教研。人人主动介入,积极表达,深度沉浸其中,达成科科研课、人人研课的生动局面。
  主线建构。在多轮实践中,模式构建进入践行期,分为“初建”和“重建”。“初建”即课前建构,做好前移式教研。在教研活动开始前,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做好前移式三件事:文献综述—教学尝试—提出困惑,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重建”即课后建构,做好教研后续。在教研活动后,组内成员进行教学重建,做好后续三件事:反思修改—再上再议—撰写案例,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走实“五步”,打造教研新形态
  上课,“四课”提能,争做“教学家”,即新岗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全员教师创优课、推优教师展示课,指引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忘教研、不忘提升。
  说课,理念先行,成为“理论家”。在教研环节中,注重教师说课,提出“五说标准”,即说“准”教材、说“明”教法、说“会”学法、说“好”教学意图、说“清”练习层次。力求教师在说课环节凸显个性、发挥特长。
  析课,分析讨论,争当“研究家”。组内交流阶段,深耕“一课四析”,即一析教材,二析教法,三析能力,四析素养。在开诚布公中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辩课,辩明思路,当好“鉴赏家”。我们采用“同课异构”,激活课堂创新。思维碰撞间,既尊重个人的教学特色,又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吸收,量体裁衣,用实践来检验,在对比鉴赏中找到最优解。
  评课,名师点拨,做好“实干家”。评课是为重建教师的课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学校专门召开评课培训会,提出“四实”评价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