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课”应成高校标配
□王琦
字数:1156
2025-07-30
版名:声音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6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大学生在独立生活过程中对系统化、专业化生活指导的迫切需求,也凸显了高校教育在生活技能培养方面的缺失。“生活常识课”不应再是高校教育的“奢侈品”,而应成为标配。
大学生活是年轻人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大学生在医保报销、签订租房合同、职场入门、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还容易造成经济损失。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常识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掌握职场入门技能,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改善社交人际关系。
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生活常识课的开设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侧重于学术知识的传授,对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然而,生活技能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基础。在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中,通过讲述中国高铁发展史、播放医保局和医药企业谈判过程等方式,将生活常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技能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生活常识课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在讲到生活必备技能做饭时,教师可以把锅碗瓢盆带到教室,亲自演示如何煮一锅汤或炖一碗红烧肉。这种动手、实用、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在师资配备上,应组建多元化的授课队伍,除了本校专业教师外,还可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政府机构人员等担任授课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
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常识课开到线上,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学生需求,将生活常识课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期待未来更多高校开设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防范风险等。生活常识课,应成为高校标配,更应成为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
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大学生在独立生活过程中对系统化、专业化生活指导的迫切需求,也凸显了高校教育在生活技能培养方面的缺失。“生活常识课”不应再是高校教育的“奢侈品”,而应成为标配。
大学生活是年轻人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大学生在医保报销、签订租房合同、职场入门、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还容易造成经济损失。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常识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掌握职场入门技能,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改善社交人际关系。
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生活常识课的开设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侧重于学术知识的传授,对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然而,生活技能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基础。在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中,通过讲述中国高铁发展史、播放医保局和医药企业谈判过程等方式,将生活常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技能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生活常识课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在讲到生活必备技能做饭时,教师可以把锅碗瓢盆带到教室,亲自演示如何煮一锅汤或炖一碗红烧肉。这种动手、实用、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在师资配备上,应组建多元化的授课队伍,除了本校专业教师外,还可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政府机构人员等担任授课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
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常识课开到线上,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学生需求,将生活常识课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期待未来更多高校开设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防范风险等。生活常识课,应成为高校标配,更应成为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