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老师”称呼的严肃性
□郑杨樱
字数:893
2025-07-30
版名:声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代的“夫子”到如今的“老师”,这一称呼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对教育者的敬重与期待。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灵魂的塑造者。“老师”这一称呼,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认可,是对他们崇高职业的礼赞,蕴含着独特而庄重的内涵。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老师”这个称呼开始被广泛使用,看似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实则是对“老师”称呼的过度消费,使其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当“老师”成为一种随意的社交称谓,便模糊了职业界限,淡化了教师职业的独特价值。教师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职业,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能力。而随意将“老师”的称呼赋予他人,会让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产生误解,仿佛只要与人交流、稍有一技之长,就能被称为“老师”。这种误解会降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和尊重程度,影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为了守护“老师”称呼的严肃性,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人们深入了解“老师”称呼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敬畏。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社会媒体也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公益广告、文化节目等形式,传播尊师重教的正能量。其次,规范“老师”称呼的使用场景,在正式场合和教育领域,严格限定“老师”称呼的使用范围,明确只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其他场合,如果需要表达尊重,可以根据对方的职业、身份选择合适的称谓,避免盲目使用“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回归主流。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社会风气的淳朴和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或许,在规范“老师”称呼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同志”称呼所蕴含的平等、真诚等理念,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
“老师”称呼的严肃性,关乎教育的尊严,关乎社会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一称呼,让“老师”真正成为令人敬仰的称谓,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老师”这个称呼开始被广泛使用,看似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实则是对“老师”称呼的过度消费,使其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当“老师”成为一种随意的社交称谓,便模糊了职业界限,淡化了教师职业的独特价值。教师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职业,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能力。而随意将“老师”的称呼赋予他人,会让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产生误解,仿佛只要与人交流、稍有一技之长,就能被称为“老师”。这种误解会降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和尊重程度,影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为了守护“老师”称呼的严肃性,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人们深入了解“老师”称呼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敬畏。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社会媒体也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公益广告、文化节目等形式,传播尊师重教的正能量。其次,规范“老师”称呼的使用场景,在正式场合和教育领域,严格限定“老师”称呼的使用范围,明确只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其他场合,如果需要表达尊重,可以根据对方的职业、身份选择合适的称谓,避免盲目使用“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回归主流。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社会风气的淳朴和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或许,在规范“老师”称呼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同志”称呼所蕴含的平等、真诚等理念,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
“老师”称呼的严肃性,关乎教育的尊严,关乎社会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一称呼,让“老师”真正成为令人敬仰的称谓,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