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师下乡”岗位固化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苏尚久

字数:878 2025-07-30 版名:声音
  “这几天要把这些年的教研成果整理出来,下学期带去新学校。”最近,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黄凤霞忙着进行工作交接。7月7日,温州市公布第二批“特设岗位”名教师共34人,黄凤霞名列其中。根据安排,她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前往洞头外岛的霓屿滨海学校任教。(7月8日《浙江日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虽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但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间的资源配置不均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方面与城市优质学校差距明显。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农村硕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这些政策措施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当前支教工作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部分人员因适应能力不足导致服务期短、流动性大;二是存在将支教异化为履历“镀金”的功利现象。亟待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服务期约束、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等制度创新,让支教回归教育初心,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抓手。
  2022年温州创新实施名师“特设岗位”制度,将名师岗位固定设置在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该制度要求教师必须随迁人事关系,在岗任教至少3年,期间享受领军教师专项待遇;若中途离职则取消相关荣誉和奖励。对连续任教满9年且考核良好的教师,授予“温州市名教师”荣誉称号。
  截至今年6月,温州首批16名“特设岗位”名师圆满完成3年乡村任教工作。评估显示,此举不仅显著提升了受援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激发了城市教师的参与热情,第二批报名人数较首批翻倍增长。这一成效充分证明,通过人事绑定和荣誉激励相结合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引导优质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温州“特设岗位”的创新实践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这项制度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激发了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其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借鉴,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