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里的盐官古城

□杨晓杰

字数:1749 2025-07-30 版名:文苑
  盐官古城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汉代便开始晒盐制盐,因此得名“盐官”。古城枕在钱塘江的臂弯里,自古便是观潮胜地。
  我作为海宁人,曾多次到此观潮。
  对于观潮,大多数人只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海宁潮的壮观。殊不知,在海宁日日可观潮、月月有大潮。海宁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昼夜间隔12小时,一年有150多个观潮佳日。海宁潮以潮高、多变、汹涌、惊险而饮誉海内外。
  月初,我又一次迈入盐官古城。在城中的老茶馆里,几位已经白发丛生的老人操着浓重的海宁口音谈论着今日的潮水。我猜他们看过的潮水或许比金庸笔下那“玉城雪岭”的大潮还要壮观。
  古城不大,悠悠漫步十分惬意。青石板铺就的路早已被岁月打磨得发亮,两旁的木结构房屋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模样,黑瓦白墙,飞檐翘角。这些老房子大多改作了现代商铺,却神奇地没有破坏古城的韵味。在一家卖蓝印花布的店铺里,老板娘正用木梭织布,那“咔嗒咔嗒”的声音,竟与远处传来的潮声形成神秘的呼应。
  我循着潮声向东走去。穿过几条幽深的小巷,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观潮胜地公园到了。公园南临钱塘江,北靠杭金公路,全长1360米,绿树成荫,有鱼鳞石塘、占鳌塔、天风海涛亭等景点。
  我走近时,已有不少游人聚集在堤岸上。他们三三两两聚成小团,有的举着相机,有的牵着孩子,都在等待那惊天动地的时刻。
  “潮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我踮起脚尖向江面望去,起初只见一条白线横亘在远处的水天相接处。渐渐地,那白线变粗了,近了,竟化作一道三四米高的水墙,排山倒海而来。潮头卷着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整个江面都在颤抖。岸边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呼,孩子们兴奋地蹦跳,大人们则忙着用手机记录这一刻的壮观。那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眼间就奔腾着向西而去,只留下泛着白沫的江水和久久不能平静的人群。
  潮水过后,我沿着江堤漫步,不禁感叹,潮水在这里不知奔腾了多少岁月。而海宁人世代与潮水相伴,潮水养育了这里的人,也塑造了这里的文化。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盐官古城虽小,却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傍晚时分,我回到城中。夕阳已经为古城镀上了一层金边,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我走进一家富有“潮韵”的小餐馆,点了当地有名的“潮菜”。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他告诉我,盐官古城的饮食文化深受潮汐影响,讲究“鲜”和“时”。比如,“钱江鲈鱼”必须是在潮水刚退时捕捞的才最鲜美;“盐水虾”则必须用从潮水中提取的海盐来腌制。我尝了一口清蒸鲈鱼,果然鲜美无比,隐约能品出潮水的味道。此外,我还点了两道“非遗菜”:一道是海宁缸肉,这道菜曾登上央视节目,肉质酥烂不塞牙,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另一道菜是汪菜炒毛豆,汪菜就是腌渍后的乌油菜,咸香适口,和软糯的毛豆一起焖烧,那滋味,用海宁话讲就是“真是鲜刮”。
  饭后,我在城中闲逛。夜幕下的盐官古城更显古朴,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将石板路映得忽明忽暗。我走到盐官潮墙边,潮墙以钱塘江大潮为原型,结合鱼鳞石塘等本地文化元素,通过现代技术复刻潮水奔涌的震撼场景。墙高约15米,潮水模拟效果逼真,使人有种直面“大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感。
  第二天清晨,我起了个大早,想去看看退潮后的江滩。晨雾中的钱塘江平静如镜,昨夜汹涌的潮水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宽阔的滩涂。滩涂之上栖息着不少水鸟,有鸻鹬、苍鹭、卷羽鹈鹕、白琵鹭、白鹭等。它们形貌各异,或艳丽夺目,或朴素典雅。瞧,它们正在浅水滩上觅食呢!
  走进海神庙,巧遇古老而庄严的祈福活动,我加入其中,许下家人健康的心愿。据史料记载,海神庙乃雍正八年(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建造,其规格获皇帝特批,以官式做法营造,结构仿照太和殿,故有“银銮殿”之称,是目前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敕造官式建筑群遗存。离开海神庙,邂逅王国维故居。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故居简朴清幽,陈列着先生的手稿和生前用品。站在先生的书房窗前,正好可以望见远处的钱塘江。我想,先生当年是否也曾听着潮声读书写作?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境界,是否也受到了这浩浩江水的启发?
  回望盐官古城,它像一枚被潮水打磨了千年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钱塘江畔。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有的只是潮起潮落的韵律和老街深巷里的烟火气息。在这里,光阴似乎也随着潮水慢了下来,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