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岩泉 时光悠悠

□侯兴黉

字数:1521 2025-07-30 版名:文化


  峭壁下寒色,晴岚入晚曛。
  烟霞诸佛供,钟磬下方闻。
  笠影斜萝月,筇声落涧云。
  僧厨炉火冷,半芋问谁分。
  

——(清)严廷中《游岩泉寺》


  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金星村,有一山状若卧狮,人称伏狮山。周围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清,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自古名山僧占多”。元至正初年(约1341年),名僧盘龙祖师莲峰云游至此,见山势若卧狮,岩下清泉奔涌,仿若天赐佛缘,遂结茅为寺,弘扬佛法。历经岁月雕琢与历代扩建,岩泉寺形成佛道共融的独特格局,摩崖石刻、玉皇阁、关圣宫等建筑林立,尽显古朴与庄严,成为滇中熠熠生辉的名刹。
  岩泉寺沿山势而建,高低错落,与山体自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寺庙分为上寺、下寺两部分,上寺以供奉道教诸神为主,下寺以供奉佛教诸佛为主,释道偕居、寺观并处,建筑分布合理,秩序井然。岩泉寺融合了汉、藏、彝等多元文化元素,既有汉族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又有藏式建筑的色彩运用和彝式建筑的装饰图案,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寺内石雕作品众多,如天王殿大型石雕九龙壁,长16米,宽6米,雕镂工艺精湛,九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财神殿巨型石雕双龙抱柱,高4.8米,由整块巨石雕镂而成,其巍峨外形属云南第一。木雕作品也毫不逊色。三仕殿内供奉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有1007只手、1007只眼,雕刻工艺细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宝相庄严。
  清代滇南诗人严廷中,以《游岩泉寺》为钥,轻轻打开伏狮山古朴的山门。峭壁拔地倚天,寒气自崖壁的每一处罅隙丝丝沁出,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深邃。日暮时分,余晖似金缕倾洒,晴岚袅袅,共同勾勒出如梦似幻的缥缈景致。这不仅营造出静谧深邃的氛围,还撩拨着人们对古寺的无尽遐想。
  烟霞似最虔诚的信众,紧紧环抱着岩泉寺。钟声自山寺飘下,于山谷间悠悠回荡,那声音跨越山谷,承载着古寺的兴衰,传递着历史的厚重,宛如一位无声的史官,默默记录着往昔的故事。
  诗人头戴斗笠,身影被月光缓缓拉长,人影斑驳,藤影摇曳。竹杖叩地的轻响落入山涧云雾,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意境。诗末笔锋一转,聚焦僧厨。炉火已冷,半芋待分,诗人于烟火处体悟超脱尘世的宁静,在清冷古寺中寻得心灵的纯洁。
  在这里,传说与史迹交相辉映。明代状元杨慎曾在此留下诗篇,为古寺添一抹书香。1938年,国学大师钱穆为避战乱寓居藏真阁,完成史学巨著《国史大纲》,赞誉此地“真如在仙境”。钱伟长新婚时也曾与叔父钱穆在此品茗论学,剑池畔的藏真阁见证了这段珍贵的文脉传承。
  踏入岩泉寺,仿若步入尘世之外的秘境。古木参天,枝叶交织成翠绿穹顶,滤下细碎日光;清泉潺潺,奏响自然的灵动乐章。大雄宝殿气势恢宏,佛像庄严肃穆。亭台楼阁错落,与自然山水完美相融。山间小径旁碑刻林立,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寺中清泉,水质澄澈、甘洌清甜,终年流淌不息,承载着祛病消灾的美好祈愿,吸引众人前来品尝。百年古树见证着古寺的兴衰,每至春日,樱花、桃花肆意绽放,绘就烂漫花海,让人沉醉于自然与历史的交融,感悟生命的蓬勃与轮回。
  于岩泉寺听悠悠钟磬之声,如梵音入耳,让人沉浸在深厚的佛教文化里。一草一木皆有灵,一砖一瓦皆含情。岁月在此沉淀,魅力由此而生。这方净土,既能抚慰心灵,又能启迪对历史文化的思考,静待世人邂逅。

  附文
  明景泰年间,沐府人朱福海开启修缮岩泉寺的序章,岩泉寺初绽光彩,得“岩泉漱玉”之名,为宜良八景之一。明万历年间,僧人兴宽接力,再添新韵。清康熙二十六年,雅士云集,投资经营,亭阁与半月池应运而生,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然咸同兵燹,繁华落尽,殿阁损毁。直至1915年,知县钱良骏题“半山亭”,为其注入新活力。此后,众人修缮、扩建,岩泉寺盛景再现,而1940年因日军轰炸,古寺受损,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