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建筑之美

—— 读《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字数:1350 2025-07-30 版名:悦读

  □汪恒
  为什么说“捅破窗户纸”?原来在古代,玻璃并不常见,为保证屋子里的采光,窗户往往是纸糊的。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样式?屋脊的仙人走兽有哪些?繁复的斗拱、美轮美奂的藻井有什么寓意?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住合院式房子?……在杨大炜绘著的《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一书里,答案被一一揭晓。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中式极致审美。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中国古建筑科普读本。作者从古建筑的屋顶样式讲到屋顶的走兽、脊刹等脊饰,从房间的窗户讲到四合院、亭、台、楼、阁、塔等建筑样式,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演变史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我们能看到令人惊艳的仙人走兽、飞檐翘角等图画,知道每一片瓦、每一寸木头、每一抹色彩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的古人智慧,从而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样貌。
  在古代,建筑技术被称为“匠艺”,大至一宫一殿,小到一宅一院,都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精心雕琢。“屋顶翘起来是文化,也是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为寒冷,屋顶翘起得更高,阳光就能更多地照进室内;雨水也能顺着这种带有弧度的屋顶更快地流下去。屋顶的弧度在物理学中被称为“最速曲线”。盛唐以前的屋顶基本不起翘,随着塑造屋顶曲线的技术日趋成熟,宋元时 期形 成飞檐,明清时期屋顶更陡,到了人无法站立的程度。
  “ 建筑的等级划分不完全是负面的,它让建筑群拥有音乐般的节奏。”明清时期,决定建筑等级的因素不仅有屋顶的样式,还有建筑的体量,斗拱的规格,屋顶的色彩,室内外的彩画、台基、门窗等。建筑等级让建筑群有了主次、大小、高低、疏密之分,尤其是故宫、明清陵寝等建筑的设计,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决定屋顶色彩的主要材料是琉璃。明清时期,黄色琉璃瓦为皇家专用。屋顶沾点“黄”,等级就高一些。在清代,即便屋顶的样式相同,只要色彩不同,等级便不同。
  “在建筑史上,瓦是我们祖先了不起的发明。”早期的瓦当是高级艺术品,它除了实用价值,还有装饰功能。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了一件大半圆形瓦当,正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气韵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东汉以后,瓦当越变越小,艺术光芒也逐渐暗淡。后来,文字瓦当的数量骤减,瓦当图案以莲花纹、兽面纹(狮子的变体)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宫殿瓦当几乎全部是龙凤花纹。
  为什么中国民居大多“坐北朝南”?究其根本,与我国的气候有关,坐北朝南的房子在采光、通风上有着显著优势。在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建造房屋大多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小到一栋房,大到一个村、一座城,皆是如此。皇帝的宫殿也不例外,西安的唐大明宫、北京的明清故宫也是坐北朝南的。另外,部分古建筑能够保持冬暖夏凉的确为真。如北方的传统建筑,正房的东、西、北面有厚墙,不仅能够抵挡寒冷的西北风,还能减缓热量流失;夏季则能阻隔外部热气进入。陕北的窑洞、河南的地坑院等传统民居因地制宜,都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作者从一棵树开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古建筑普及的视觉盛宴,那些充满古人智慧的建筑在书中鲜活起来。绚丽多彩的藻井、雕刻精美的斗拱、纹饰各异的瓦当……古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还是先民智慧与工匠技艺的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