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生活的密码
——读汪曾祺《大淖记事》
字数:1283
2025-07-30
版名:悦读

□李文昭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大淖记事》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书中收录了《邂逅》《鸡鸭名家》《糊纸匠》等31篇小说,涵盖了从历史到戏曲,从日常生活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每一篇都展现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洞察。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人物鲜活灵动,读起来津津有味,让人爱不释手。
大淖,这个位于城区和乡下交界处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淖的地理风貌,从北乡各村、邻县兴化,到废弃的轮船公司,再到轮船公司周边的瓦房、茅草房和东大街,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大淖的古朴安宁。
这部小说集中的人大多是平凡的小人物。如《邂逅》中的父女,《鸡鸭名家》里的糊纸匠祁茂顺、洗衣妇文嫂、戏剧团的云致秋,等等。汪曾祺从不描绘过于庞大的事物,这和他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他说:“泰山过于雄伟,所以我从不写泰山。”他常从朴实无华的人和事入手写作。
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正如书的封面所写:“洗尽铅华,唯有汪曾祺。”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质朴无华的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汪曾祺的文字正是这样。在《鸡鸭名家》里有这样一段话,本是夸赞陆长庚通鸭性的,完全可以拿来形容汪曾祺的语言风格:“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他的语言独树一帜,多是短句,偶有长句,读来顺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汪曾祺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汪曾祺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创造,生活就可以充满诗意。
在小说《老鲁》中,主人公就读的私立中学是在废弃仓库上建立起来的,不但位置偏僻,而且条件极差。当时全校职工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经常“断炊”,无奈之下,众人只好挖灰藋菜、苋菜充饥。老鲁来了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老鲁有丰富的辨识野菜的经验,不仅如此,还带领大家吃蚕豆虫,文中写道:“老鲁笑嘻嘻地拿回来,掐了头,撕去甲翅,动作非常熟练。热锅里下一点油,煸炸一下,三颠出锅,上盘之后,撒上重重的花椒盐,这就是菜。”
自此,全校职工的饮食得到了改善,算得上“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老鲁不仅让饭菜有了改善,还主动为全校师生挑水,让大家的饮水安全有了保证。文中写道:“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两桶。有时用得急,一担四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鲁守着简陋的厨房,把辣椒炒得“喷香”,让寡淡的饭食有了滋味;学生们嘴馋时,他会琢磨着将有限的食材变些花样,不偷工、不敷衍,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认真。他话少,所有的心意都在锅碗瓢盆里——晚来的学生总能吃到热饭,没胃口的学生会被多塞一点盐菜……这些细碎的善意,让生活有了温度。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只要用心、勤快,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老鲁是个平凡的人,但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浓浓热情。
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却容易感到空虚和迷茫。这不禁让我反思: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究竟来自何处?汪曾祺的作品提醒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平凡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