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生命的拔节声
——读《活在课堂里》
字数:1221
2025-07-30
版名:悦读

□丁 曼
合上《活在课堂里》,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好似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李政涛教授笔下的“生命拔节声”,此刻在我耳畔清晰可闻——那些关于课堂本质的论述,像一束光照进我的心田。
“课堂是师生生命相互编织的场域”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课”。初登讲台时,我总想把教案上的每个环节都完美呈现,只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视“为谁教”。直到某天古诗课上,小樊突然追问:“为什么说‘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天空中岂不是都飘着剪刀?”我本能地想用参考书上的答案回应,可《活在课堂里》中的“创造‘以脑为导向’的课堂”猛然跃入我的脑海。是啊,能够发现问题说明孩子们进行了深入思考,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
于是,我拿出几把学生使用的安全剪刀分给孩子们,让他们想想为什么作者说春风像剪刀。有的孩子迅速撕下一页作业本纸,用安全剪刀剪出了几片“柳叶”。“老师,因为剪刀能快速剪出柳叶的形状。”我点点头,继续问:“除了剪刀,大家觉得春风还像什么?”“像手,手也能撕出柳叶的形状。”“像画笔,不仅能画出柳叶,还能画出花朵。”五花八门的答案让我明白,真正的教学不是把教材上的铅字刻印进孩子的脑海,而是和他们一起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真正的课堂是师生同呼吸、共生长的地方。那一刻,我听见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李政涛说:“教师要像农夫一样,懂得教育的节气,教育也需要等待的智慧。”他还引用杜威的话——“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的前提是“让儿童的经验被看见”。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正讲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小米嘉突然举起手,说:“老师,我家小区的樱花是先冒出粉色的花苞,再一下子全炸开的!”我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想起自己备课时的忐忑——生怕学生“偏离”预设教案。可此刻教室里的叽喳声,分明是春天最动人的韵脚。我索性关掉PPT,转身告诉孩子们:“同学们,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那些曾让我头疼的“个性化表达”,此刻正变成课文最鲜活的注脚。在小米嘉的画纸上,粉色的樱花像被揉皱的糖纸,边缘还炸开几片花瓣。当老师不再着急灌输知识,孩子们自己就能把文字读“活”。最触动我的是李政涛那句“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点燃问题’”。从教9年来,我从追求“讲透每个知识点”到学会引导孩子们思考;从依赖PPT呈现完美课堂到珍视孩子们每一次的灵光一闪——我的蜕变源于书中思想的灌溉。好的课堂,不仅在于老师“教”得精彩,还在于学生在思考中真实地成长。
放下书卷,晨光中的教室安静而温暖。窗台上的绿萝正舒展新叶,仿佛在回应书中的呼唤——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而是一场生命的对话。当讲台上的我们不再用“标准答案”修剪思维的枝丫,教育的森林自然会蓬勃生长。“活在课堂里”,就是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文字里呼吸,在困惑里生长,在碰撞中绽放。
《活在课堂里》不仅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还重塑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每一片新叶的舒展都值得期待,每一次灵感的迸发都令人欣喜,因为那是教育最本真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