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冷场”遇见“心流”
——一场意外开启的教育觉醒
字数:1405
2025-07-30
版名:成长
□杨 洁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课桌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我像往常一样,和学生互相问好导入新课后,就提出《兰亭集序》中如何通过“乐—痛—悲”的情感脉络来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期待着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没想到,一次意外的“冷场”,开启了一段特别的教育对话。
我点名让小宇回答问题,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然而,小宇没有回应。我以为他没听见,又提高音量叫了他第二遍,小宇依旧没有任何动静。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同学们纷纷转头看向小宇,有的在窃笑。我走向小宇,第三次喊出他的名字,小宇依然没有回答,同学们开始哄堂大笑。
我没有就此放弃,也没有立刻发火批评,而是走到小宇身边,轻声却坚定地问:“小宇,为什么不吭声呢?”小宇这才缓缓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慌乱与不好意思,小声说:“老师,我刚才看咱们发的作文书,看得太投入了,没听见您叫我。”
看着小宇紧张的模样,我突然想起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的“心流”,于是,我停止解析《兰亭集序》——眼前他专注的模样不正是心理学里“心流状态”的具象化吗?
“同学们知道吗?”我回到讲台,笑着说:“小宇刚才产生了‘心流’体验,这可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状态。牛顿在做实验时,常常专注到忘记吃饭、睡觉;爱因斯坦思考问题时,也会沉浸其中,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就好像不存在一样。这种高度专注,正是科学家探索世界的心理基础。小宇能在看书时如此投入,可见他也有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专注的品质。”
当“心流”这个词取代“走神”,教室里的哄笑声戛然而止,小宇原本慌乱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我翻开《兰亭集序》:“王羲之写‘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时,恐怕也沉浸在这样的专注里。小宇能在文字中忘乎所以,说明他拥有珍贵的‘深度专注’品质。现在请大家回忆,你们有没有过做题时忘记时间、画画时浑然不觉的时刻?”
小林举手:“我拼乐高时,妈妈喊我吃饭,我都听不见!”教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这时小宇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主动举起作文书:“我读到‘外婆的围裙沾着面香’时,好像真的闻到了蒸馒头的味道。”
我接着说:“不过呀,‘心流’虽好,但我们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进入这种状态。课堂是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地方,我们既要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知识,对不对?”小宇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小宇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每当他回答完问题,我都会用鼓励的眼神或话语肯定他。同时,我也在课前增加了阅读环节,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在合适的时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感受“心流”带来的快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中的“意外”往往是未被解码的成长密码。教育者的智慧在于将这些“意外”转化为育人的“契机”。每个看似“失控”的瞬间背后,或许都藏着学生尚未被发现的潜能。当我们用心理学理论透视学生的行为,教育才能从“问题纠正”走向“潜能唤醒”。
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效率的核心正从“时间堆砌”转向“状态激活”。如今点名时,我总会多观察两秒,那些短暂的沉默里,可能藏着知识在认知深处发酵的声音;那些望向窗外的目光中,或许正有一片叶子的飘落,带着学生的思绪抵达文字的密林。
教育最美的姿态,是在课桌间的光影里捕捉每一束专注的微光。就像王羲之在兰亭用笔墨留住千年光阴,“双减”时代的教师使命,是让每个“心流”时刻都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星河。在这束光里,有专注的力量,有看见的智慧,更有教育本该有的温度与尊严。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课桌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我像往常一样,和学生互相问好导入新课后,就提出《兰亭集序》中如何通过“乐—痛—悲”的情感脉络来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期待着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没想到,一次意外的“冷场”,开启了一段特别的教育对话。
我点名让小宇回答问题,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然而,小宇没有回应。我以为他没听见,又提高音量叫了他第二遍,小宇依旧没有任何动静。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同学们纷纷转头看向小宇,有的在窃笑。我走向小宇,第三次喊出他的名字,小宇依然没有回答,同学们开始哄堂大笑。
我没有就此放弃,也没有立刻发火批评,而是走到小宇身边,轻声却坚定地问:“小宇,为什么不吭声呢?”小宇这才缓缓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慌乱与不好意思,小声说:“老师,我刚才看咱们发的作文书,看得太投入了,没听见您叫我。”
看着小宇紧张的模样,我突然想起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的“心流”,于是,我停止解析《兰亭集序》——眼前他专注的模样不正是心理学里“心流状态”的具象化吗?
“同学们知道吗?”我回到讲台,笑着说:“小宇刚才产生了‘心流’体验,这可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状态。牛顿在做实验时,常常专注到忘记吃饭、睡觉;爱因斯坦思考问题时,也会沉浸其中,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就好像不存在一样。这种高度专注,正是科学家探索世界的心理基础。小宇能在看书时如此投入,可见他也有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专注的品质。”
当“心流”这个词取代“走神”,教室里的哄笑声戛然而止,小宇原本慌乱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我翻开《兰亭集序》:“王羲之写‘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时,恐怕也沉浸在这样的专注里。小宇能在文字中忘乎所以,说明他拥有珍贵的‘深度专注’品质。现在请大家回忆,你们有没有过做题时忘记时间、画画时浑然不觉的时刻?”
小林举手:“我拼乐高时,妈妈喊我吃饭,我都听不见!”教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这时小宇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主动举起作文书:“我读到‘外婆的围裙沾着面香’时,好像真的闻到了蒸馒头的味道。”
我接着说:“不过呀,‘心流’虽好,但我们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进入这种状态。课堂是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地方,我们既要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知识,对不对?”小宇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小宇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每当他回答完问题,我都会用鼓励的眼神或话语肯定他。同时,我也在课前增加了阅读环节,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在合适的时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感受“心流”带来的快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中的“意外”往往是未被解码的成长密码。教育者的智慧在于将这些“意外”转化为育人的“契机”。每个看似“失控”的瞬间背后,或许都藏着学生尚未被发现的潜能。当我们用心理学理论透视学生的行为,教育才能从“问题纠正”走向“潜能唤醒”。
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效率的核心正从“时间堆砌”转向“状态激活”。如今点名时,我总会多观察两秒,那些短暂的沉默里,可能藏着知识在认知深处发酵的声音;那些望向窗外的目光中,或许正有一片叶子的飘落,带着学生的思绪抵达文字的密林。
教育最美的姿态,是在课桌间的光影里捕捉每一束专注的微光。就像王羲之在兰亭用笔墨留住千年光阴,“双减”时代的教师使命,是让每个“心流”时刻都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星河。在这束光里,有专注的力量,有看见的智慧,更有教育本该有的温度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