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成长的“负能”者
□ 杨雪梅
字数:1637
2025-07-30
版名:成长
“你闺女今天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受伤了,两个膝盖摔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连肚皮上都有好大一片擦伤!”孩子爸爸在电话的另一端用既心疼又抱怨的口气“汇报”着,依稀还可以听到爸爸“疼不疼”“有没有事儿”的问询,以及孩子“别碰”“哎哟”之类的反馈。
“你也太小看咱闺女了吧!春节跟着我去爬荣成最陡峭的山头琉璃瓮,那可是三步一小跤五步一大跤,人家愣是没吭一声,还一再声称‘可以再爬一次’呢!”对着电话,我的声音刻意提高了许多。效果很明显,只听电话那边女儿的声调也明显变高,对着她爸爸嚷嚷道:“还是妈妈了解我,你瞧不起谁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见过很多因为焦虑、抑郁等问题前来求助的学生和家长,也在不断地审视、复盘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中,成年人意识不到的消极言语正在悄悄地破坏孩子的成长,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正在把他们排除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之外。
当孩子把充满好奇的心置于生活的场域中,一边会在成年人的言语影响中经受着恐慌、否定甚至是暴力,一边又被过度保护、限制或者束缚。这样的孩子,无论在考场中取得多高的分数,都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因为,乐于尝试和敢于面对才是在现实社会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原动力。
孩子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不怕困难地接受挑战的底气来自哪儿?毫无疑问,一定是来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女儿上小学开始迷上户外活动,也是我在她小时候有意培养的。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愿尝试、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的孩子,其背后的原因是成年人在其中扮演了“负能”者的角色。很多孩子即将升小学,家里的成年人往往会开诸如“等上一年级就拴上小绳了!”或“就得送到学校让教师收拾你!”之类的玩笑,这是一种“负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小学”是一件恐怖的事,这种成年人完全意识不到的恐慌往往要耗费孩子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挣脱。同样,在孩子发生磕碰时,家长的“哎哟,疼死了!”或“这太危险,摔坏了可怎么办?”之类的言语并不能有效安抚孩子,只会让他们顺着“疼”或“危险”不断去验证这种的感觉,进而受不得一丁点儿皮肉之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告诫孩子“这样危险”“那样不安全”,却完全忽视过度保护也会让他们的成长失去探索的勇气……
春节假期,朋友组织去爬琉璃瓮。这样的活动,自然少不了女儿和她的闺蜜的参与。所行路线有未消的积雪,加上陡峭的石壁,自然免不了磕磕碰碰,朋友有的被树枝划破了头,有的手里因扎进了不知名植物的刺而瞬间红肿,我更是在向上攀爬时,脚底打滑膝盖重重地磕在石头上。“没事吧?要不要紧?”大家都围过来关切地问。看了看面前尤为紧张的两个小朋友,我连忙以调侃的口吻说:“没事没事,这算什么,我小时候到处去玩,随便摔一下都比这严重!”我的轻松让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缓和了下来。“想出来玩,想欣赏没有见过的风景,哪能一点儿伤都没有?这才叫痛并快乐着!”孩子们也附和着:“是呀,是呀!”
晚上回家,挽起裤脚,一个膝盖是大片的擦伤,另一边小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淤青。孩子爸爸非常不理解地说:“你这是图啥?摔成这样。”“谁小时候还没有磕过碰过?你没爬到山顶,后悔去吧!”随后,我翻开了微信群,群友们纷纷在里面晒着自己身上挂的彩,也纷纷为自己能坚持登顶而喝彩。女儿一条一条地翻看着信息,也挽起自己的裤脚仔细地打量着,然后一脸得意地指着自己的腿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这里也磕青了!”那语气,就像身上有了一枚了不起的勋章。“妈妈,我一点儿也没觉得疼,下次爬山我还去!”
教育人独有的敏锐让我非常在意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细节。有些细节的处理、有些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正向的暗示和影响,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注入积极向上的能量,比如,面对困境时的“没什么”、面对挑战时的“试一试,我可以”;而在有些成年人的言行里,但凡摔一跤、碰一下、输一次,那都成了“天大的事儿”,在成年人丝毫意识不到的范畴里,其实却是在不断地为孩子制造却步、搁浅的理由。为成长赋能而不是“负能”,是一条永远值得成年人反思的真知。
“你也太小看咱闺女了吧!春节跟着我去爬荣成最陡峭的山头琉璃瓮,那可是三步一小跤五步一大跤,人家愣是没吭一声,还一再声称‘可以再爬一次’呢!”对着电话,我的声音刻意提高了许多。效果很明显,只听电话那边女儿的声调也明显变高,对着她爸爸嚷嚷道:“还是妈妈了解我,你瞧不起谁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见过很多因为焦虑、抑郁等问题前来求助的学生和家长,也在不断地审视、复盘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中,成年人意识不到的消极言语正在悄悄地破坏孩子的成长,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正在把他们排除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之外。
当孩子把充满好奇的心置于生活的场域中,一边会在成年人的言语影响中经受着恐慌、否定甚至是暴力,一边又被过度保护、限制或者束缚。这样的孩子,无论在考场中取得多高的分数,都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因为,乐于尝试和敢于面对才是在现实社会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原动力。
孩子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不怕困难地接受挑战的底气来自哪儿?毫无疑问,一定是来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女儿上小学开始迷上户外活动,也是我在她小时候有意培养的。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愿尝试、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的孩子,其背后的原因是成年人在其中扮演了“负能”者的角色。很多孩子即将升小学,家里的成年人往往会开诸如“等上一年级就拴上小绳了!”或“就得送到学校让教师收拾你!”之类的玩笑,这是一种“负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小学”是一件恐怖的事,这种成年人完全意识不到的恐慌往往要耗费孩子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挣脱。同样,在孩子发生磕碰时,家长的“哎哟,疼死了!”或“这太危险,摔坏了可怎么办?”之类的言语并不能有效安抚孩子,只会让他们顺着“疼”或“危险”不断去验证这种的感觉,进而受不得一丁点儿皮肉之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告诫孩子“这样危险”“那样不安全”,却完全忽视过度保护也会让他们的成长失去探索的勇气……
春节假期,朋友组织去爬琉璃瓮。这样的活动,自然少不了女儿和她的闺蜜的参与。所行路线有未消的积雪,加上陡峭的石壁,自然免不了磕磕碰碰,朋友有的被树枝划破了头,有的手里因扎进了不知名植物的刺而瞬间红肿,我更是在向上攀爬时,脚底打滑膝盖重重地磕在石头上。“没事吧?要不要紧?”大家都围过来关切地问。看了看面前尤为紧张的两个小朋友,我连忙以调侃的口吻说:“没事没事,这算什么,我小时候到处去玩,随便摔一下都比这严重!”我的轻松让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缓和了下来。“想出来玩,想欣赏没有见过的风景,哪能一点儿伤都没有?这才叫痛并快乐着!”孩子们也附和着:“是呀,是呀!”
晚上回家,挽起裤脚,一个膝盖是大片的擦伤,另一边小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淤青。孩子爸爸非常不理解地说:“你这是图啥?摔成这样。”“谁小时候还没有磕过碰过?你没爬到山顶,后悔去吧!”随后,我翻开了微信群,群友们纷纷在里面晒着自己身上挂的彩,也纷纷为自己能坚持登顶而喝彩。女儿一条一条地翻看着信息,也挽起自己的裤脚仔细地打量着,然后一脸得意地指着自己的腿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这里也磕青了!”那语气,就像身上有了一枚了不起的勋章。“妈妈,我一点儿也没觉得疼,下次爬山我还去!”
教育人独有的敏锐让我非常在意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细节。有些细节的处理、有些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正向的暗示和影响,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注入积极向上的能量,比如,面对困境时的“没什么”、面对挑战时的“试一试,我可以”;而在有些成年人的言行里,但凡摔一跤、碰一下、输一次,那都成了“天大的事儿”,在成年人丝毫意识不到的范畴里,其实却是在不断地为孩子制造却步、搁浅的理由。为成长赋能而不是“负能”,是一条永远值得成年人反思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