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写研三部曲

□万 安

字数:1077 2025-07-30 版名:成长
  有人说高考结束后的日子,教师该松口气了。可我心里清楚,教师这份职业哪有“暂停键”?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假期对我而言,恰似庄稼人“农闲”时的修犁补锄,是为新学期积蓄能量的好时候。
  读书:静下心和智者对话
  书桌是我的“自留地”,每年暑期,我总会挑几本读不厌的书,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就是这样的书。他说教师要站稳讲台得有三股底气——学科底气、教育底气、人文底气。这本书我读了五遍,每读一遍,就像给心里的秤添了块砝码。今年重读时,我突然想到:备课总盯着知识点是不是少了点人文味儿?
  读人物传记是另一乐事。王水照的《苏轼传》让我看见东坡先生的另一面:被贬谪黄州时,他未叹命运不公,垦荒种菜,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我边读边琢磨:这不正是语文课需要的“挫折教育”的素材吗?现在备课遇到瓶颈,我常提醒自己:读书不能只图一时的热闹,得沉下心去细品深悟,方能获得真正滋养课堂的养分。
   写作:弯下腰与学生同行
  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镜子。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干了两件“自讨苦吃”的事。先是写高考送考故事。提笔写下《墨香、奔跑与星光》时,那些晨光熹微中陪学生早读、深夜里批改作文的片段历历在目。写着写着我忽然明白:教育哪有什么惊天动地,不过是用心织就的细碎光阴。
  接着挑战“下水作文”,我选的是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原以为信手拈来,真落笔才知学生的不易:素材如何推陈出新?结构怎样不落窠臼?改了三稿仍觉生硬。这分“卡壳”的体验,倒让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了几分耐心——原来学生笔尖的滞涩,教师要俯身感受才能懂得。
  研修:踮起脚看教育风景
  教育变革如潮水般涌来。2024年暑假,我参加了一家杂志社主办的“AI+语文备考”云端研讨会。本以为是老生常谈,没想到真有惊喜:某地老师用大数据分析学生作文高频语病,精准指导;AI作文批改系统能即时生成修改建议。这些新事物让我既兴奋又忐忑——技术再先进能替代教师吗?
  意外的是,我被邀请作“AI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微分享。为了这十分钟,我翻遍知网,试用三款AI软件,还拉着读研究生的侄女当技术顾问。准备过程虽苦,但当我演示如何用AI助力高考复习的时候,当我的AI反思文章发表后,我确信:教师不必追赶所有潮流,但总要踮起脚,看看教育的新风景。
  暑假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绝佳时机。当我们跳出课堂去审视课堂,跳出学校去观察学校,跳出教育去思考教育时,那些从书中汲取的知识、通过写作培养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在研修中拓宽的视野,才能转化为新学期更加坚实的步伐。希望每一名教师都能享受一个自在、充实的暑假,在休息、运动和旅行中调养身心、享受当下,在读书、写作和研修中实现成长、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