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地方实践:政策引领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字数:1657 2025-07-30 版名:新闻
  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成为推动教育变革、重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力量。全国多地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形成差异化探索路径,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和特色实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3月,北京两个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基础教育AI(人工智能)应用超市、高校AI创新社区上线,为中小学校和高校师生提供AI专属工具。随着市级AI教育应用平台上线,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地共同发起成立了“教育+AI”应用场景创新联盟,为青少年搭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与实践平台。2025年6月,《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发布,明确小学、初中、高中要建立学段衔接机制,将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该市中小学将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陕西省通过多层次举措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素养提升,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体系。在实践活动方面,作为2024年陕西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的重要活动之一,由陕西省教育厅指导的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以“实践、探索、创新”为主题,设置创意智造、优创未来、智能机器人和乐高科创活动等现场竞赛项目以及虚拟机器人竞赛项目。2025年5月,陕西省第二十五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省级决赛吸引了3000余支队伍、5000余名师生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在教学环境建设上,陕西推动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新型空间应用,并引入VR/AR技术创设虚实融合学习环境。
  2025年4月,浙江省出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 2025—2029年),明确五项重点任务:升级“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与国际交流。包括探索建立全省教育系统算力共享机制、完善契合人工智能发展的教育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教育数据全量集成、多维融合与综合治理。把人工智能教学空间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方向,鼓励学校升级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新型学习空间。
  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开展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应用实践与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宁夏经验”,多次亮相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会议。此外,建设教育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与公安等部门共享数据信息,实现43个教育服务事项“线上办、掌上办、马上办”,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2014年,宁夏在全区部署建设“八朵云”,宁夏教育云平台应运而生;2024年,宁夏获批实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为全国探索新机制新模式。
  2025年5月,《四川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发布,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方式,建立专业化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体系,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在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方面,分层构建课程体系——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同时,开设四川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育专区,上架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实验、培训等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场景与体验方式。
  江苏省苏州市开发多学科知识图谱框架系统,实现与学生学习智能匹配,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教学资源知识库;南京市构建“五多”课程体系,即多层次、多学科、多场景、多渠道、多形式,一校一策,灵活机动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5月,江苏省印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聚焦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治理等重点领域,针对不同学段、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致力于构建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改革生态。明确要求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性文件,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分类指导并逐步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