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遇上AI 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探索足迹

字数:2020 2025-07-30 版名:新闻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要求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还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为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逐步从“三通两平台”向“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迈进,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2020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数据、算法、系统等重点急需标准,并率先在环保、教育、医疗健康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推进。
  2021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鼓励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各级平台互动交流、智能答疑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功能。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部署了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六个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
  为了提升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启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邀请一批头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践项目,建设相关教育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被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课程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主线,设计了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与跨学科主题。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知识正式进入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数字素养奠定了基础。
  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拟仿真实训、虚拟教研室、新型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校园等场景。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提供系列化精品化、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2024年12月,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明确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均衡配置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升级优化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加强校际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2025年3月,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式迈入AI技术深度赋能的新时代。白皮书围绕技术赋能、伦理治理、体系重构三大维度,系统性规划了AI技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应用。
  2025年4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数据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
  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面向全体中小学生,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活动和实践,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明确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小学阶段侧重智能技术体验与兴趣培养,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认知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