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林公益书屋”实践写作育人的范式建构与价值创新

□孙淑林

字数:1587 2025-07-27 版名:知行
  在素质教育深化与教育公平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淑林公益书屋”历经18年实践,建立“实践基地—公益书屋”双元育人模式。该模式基于行动研究与个案追踪,通过“农耕体验、文化实践、阅读浸润”三维路径,实现“三真育人”(说真话、做实事、做真人)教育目标。研究表明:当教育回归生活现场,以自然观察为认知基础、以公益实践为价值载体、以经典阅读为精神底色,能有效破解写作教学困境,并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探索中形成可复制的范式。
  理论根基与实践缘起
  “淑林公益书屋”深植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理念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沃土。我们将《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转化为“实践基地出真知”的操作逻辑,使传统教育智慧在当代教育场景中焕发生机。
  针对写作教学中学生“无话可写”的素材困境、“无病呻吟”的情感困境、“千篇一律”的思维困境,书屋探索出“田间劳作—文化体验—阅读反思”的破解路径。当孩子们在小菜园里领悟“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的栽葱哲学,在常山骑行中理解“道法自然”的生态法则时,写作从技巧训练升华为生命体验的表达,实现对杜威“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理论的本土化创新。
  实践架构:
  “双轮驱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1.实践基地:自然空间的教育场域建立
  我们在实践基地建立“植物生长观察—农事劳作—生命感悟”的完整教育链条。孩子们记录黄瓜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用“二月春风似剪刀”形容柳枝抽芽,将“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古诗意境转化为菜花田中的实景体验。这种“在场性”观察使语言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的生命印记。
  基地活动遵循“做思结合”的设计原则:在“斩草须除根”的农耕操作中,学生领悟“解决问题要抓本质”的哲学思维;在“给韭菜施草木灰”的传统农法中,理解“自然法则”与“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2.公益书屋:文化空间的精神容器营造
  书屋通过“二手书采购+社会捐赠+图书馆资源整合”模式,建立万册藏书体系,形成独特的阅读生态。孩子们在整理图书时,领悟“赠人玫瑰”的真谛,在“星火燎原情系云贵”活动中,实践文化共享理念,实现阅读与公益的价值融合。
  针对“语言贫乏”痛点,书屋设计主题阅读与情境实践联动机制:读《情感读本》后开展“给长辈洗脚”的亲情实践;阅《苏轼诗词》后组织“走近苏轼”的文化探访。学生刘泽生在《难忘的旅行》中写道:“爬山如人生,每级台阶都是新的挑战”,将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熔铸为哲理性表达,体现“以读促写、以写育人”成效。
  育人成效:从写作能力到生命成长的多维突破
  1.写作素养的质变性发展
  表达深度:从现象描述到哲思表达。初期学生仅能用“景色好美”形容爬墙虎,经过系统训练后发展出“虽攀附墙壁,却用每寸根系书写生命尊严”的哲思表达。18年间,师生百余篇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其中《艾香悠悠》《白杨树》入选“语文主题丛书”,500万字写作素材形成“成长写作档案库”,呈现出从具象描摹到抽象思考的进阶轨迹。
  表达维度:从个体经验到社会关怀。在“我们一起等红灯”公益活动中,学生不仅记录事件,更深入思考“规则与生命”的关系;参观王尽美纪念馆后,文章超越人物生平介绍,探讨“信仰的力量”。这种写作境界的提升印证了书屋“先做人后作文”的理念。
  2.生命成长的多元化呈现
  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通过“看望抗日老兵”“参观农耕博物馆”等活动,学生在《百岁老人的战争记忆》中写下:“忘记历史不仅是背叛,更会失去未来的坐标”;在《老农具里的智慧》中感悟:“农耕技艺里藏着天人合一的密码。”这种文化认同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可感可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淑林公益书屋”走过的18年历程,是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执着探索。这种基于生活、源于实践、归于本真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更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在公益与阅读的浸润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实践与思考的淬炼中增加生命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