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思政”主张下的“三·三一”教学模式

□陶爱翠

字数:2058 2025-07-27 版名:知行
  针对新时代思政课“吸引力不强”“知识传递与价值内化脱节”等现实困境,笔者提出“在场思政”教学主张,构建“三·三一”模式:备课策略“三备一省”、教学策略“三疑一移”、学习策略“三做一思”。该模式以“学生在场”为核心,通过“身、心、灵魂”三重境界的递进培养,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策略,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在场思政”的理论基础
  “在场思政”是笔者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需求提出的教学主张,特指通过情境浸润、实践参与、价值共鸣,推动学生从“物理在场”转向“身心共在”,最终实现“价值内化”的思政教学理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身、心、灵魂”三重境界的培养(“身在场”:物理空间参与和情境感知;“心在场”:认知投入和情感共鸣;“灵魂在场”: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破解传统思政课“知识传递单向化、价值内化表层化”的困境。
  政策依据:落实“大思政”育人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等文件明确提出“思政课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强调“用生活中的道理讲透政治理论”。“在场思政”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在场”的沉浸式设计,让思政教育从“文件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从“课堂灌输”转向“情境浸润”,呼应政策对“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要求。
  课标依据: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新课标提出“用生活中的事件、国家发展的成就、学生的亲身经历等设计情境”,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反思”。“在场思政”的“三·三一”模式正是通过“三备一省”的多维化备课、“三疑一移”的问题链驱动、“三做一思”的体验式学习,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教育学依据:具身理论、建构主义与自我决定理论的协同。具身理论主张认知过程并非孤立于身体,而是通过身体感知、动作与环境互动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内在动机是学习持续的关键”。“在场思政”通过“三备一省”的学情诊断、“三疑一移”的问题驱动、“三做一思”的实践参与,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思政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精准破解“人在课堂心不在”的现实困境。
  “三·三一”模式的内涵与“在场思政”的对应关系
  “三备一省”的备课策略:为“身、心、灵魂在场”筑基。“三备一省”(个人自备、集体共备、个人复备、课外自省)是课堂的“前导环节”,目标是解决“学生为何入场、如何入场”的问题,对应“在场思政”的“身在场”境界,即物理空间的参与和情境感知。“三备一省”是“在场思政”的“筑基工程”,通过精准定位、资源整合与个性化适配,为“身在场”提供“物理准备”与“心理预期”,解决“学生为何来、如何留”的问题。
  “三疑一移”的教学策略:推动“身、心、灵魂”深化。“三疑一移”(课前生疑、课中思疑、课末释疑、课外迁移)是课堂的“核心环节”,目标是解决“学生是否投入、如何沉浸”的问题,对应“在场思政”的“心在场”境界,即认知投入与情感共鸣。“三疑一移”是“在场思政”的“动力引擎”,通过“问题驱动、对话探究、意义建构、实践延伸”,推动学生从“身在场”转向“心在场”“灵魂在场”,实现思政学习的“沉浸式参与”。
  “三做一思”的学习策略:促进“灵魂在场”内化。“三做一思”(课前预做、课中共做、课后拓做、全程一思)是课堂的“延伸环节”,目标是解决“学生是否认同、如何践行”的问题,对应“在场思政”的“灵魂在场”境界,即价值认同与行为自觉。“三做一思”是“在场思政”的“价值落地器”,通过“实践、反思、价值内化”的循环,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人格塑造”的质变。
   “三·三一”模式与“在场思政”的内在逻辑关联
  纵向递进:“行为准备”到“价值内化”的跃迁。“三备一省”解决“学生如何身入场”的问题;“三疑一移”解决“学生如何身心沉浸”的问题;“三做一思”解决“学生如何践行‘德化于人’”问题。三者层层递进,从“物理在场”到“心理沉浸”,最终实现“价值内化”,实现知行合一。
  横向协同:备课、教学、学习的“多维互构”。“三备一省”为“三疑一移”提供“精准设计”,“三疑一移”为“三做一思”创造“实践场景”,“三做一思”又反哺“三备一省”优化备课策略,形成“实践、反馈、改进”的动态协同。
  目标统一:服务于“在场思政”的价值追求。三者的最终指向均是“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无论是备课中的情境设计、教学中的问题驱动,还是学习中的实践反思,都是为了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转变为“价值践行者”,实现“德化于人”的最终目标。
  “三·三一”模式以“学生在场”为核心,通过“备课、教学、学习”的全流程设计,将“在场思政”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策略,最终服务于“身、心、灵魂在场”的培养目标,破解“思政课吸引力不强”的难题,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实践样本。